清宮戲與清宮

海鯤遺音
Aug 11, 2022

--

最近認真回看了2018年拍的《如懿傳》,看到一半。若追本溯源,這種以後宮女子相互陷害為主的「宮鬥題材」,是香港先有,後來傳入中國,而在中國臻於鼎盛。香港的宮鬥戲碼奠基於香港社會職場環境的嚴峻,但中國則是反映了長年政治運動的摧殘下到處提防的社會氛圍,已然是內化的中國人心理,因此到了《甄嬛傳》時,有青出於藍之感。我也私心覺得,《甄嬛傳》是中國清宮宮鬥劇的巔峰。

但接續《甄嬛傳》的嫡出續集《如懿傳》製作更大、用力更深,在認真看過之前,我也不敢肯定《甄嬛傳》的高峰地位。不過看了一半,我大概可以確定《甄嬛傳》確實已是高峰,《如懿傳》雖然在美術上細緻的多,但整體劇情與人物刻劃,反而是退步的。《如懿傳》在預定上檔的時候,不巧碰到中國當局對古裝劇的禁令,也可以明顯看到官方打壓的勢頭。但無論是《如懿傳》或是同樣時代、同樣人物背景的《延禧攻略》,都可以看到過了頂峰之後品質下降的情況,也說明中國戲劇圈榮衰的速度。

《甄嬛傳》的原著本是架空歷史,後來為了配合中國電檢的要求,用清雍正皇帝統治時期的背景改編,雖是拿著史料去裁剪,但大體還算順暢。有些很奇怪的橋段,比如甄嬛出宮又回宮的那段,雖然不通,但考量是硬湊的,所以勉強接受。反而《如懿傳》雖是按著乾隆皇帝的背景去寫,卻更為乖離,硬是把孝賢皇后與孝儀皇后(令妃)寫成大反派來襯周迅演的嫻妃,導致中共還干預該劇,為了區隔史實,將令妃的魏姓改成衛姓,令妃改成炩妃。結果《如懿傳》變成了宮鬥劇瑪莉蘇,周迅雖然也像《甄嬛傳》中的孫儷一樣跌宕起伏,但相較於孫儷有個黑化的過程,周迅的嫻妃卻一直有著正派光環,就連他用計都刻意包裝成不得不然,顯得莫名其妙。

光是如此,《如懿傳》在鋪排上就比《甄嬛傳》遜色不少,這是再精緻的美術都無法彌補的。就像《延禧攻略》,我認為就考據而言比《如懿傳》更勝一籌,但劇情粗暴直接,與精緻的美術形成巨大的落差。此外,《如懿傳》的台詞也比《甄嬛傳》粗糙。《甄嬛傳》尚且以《紅樓夢》為底色,努力營造出時代氣氛,但《如懿傳》就疏懶得多。《甄嬛傳》金句很多,但《如懿傳》我幾乎找不出來,就可以看到落差。

大抵而言,《如懿傳》還有一定的水準,但已經不如《甄嬛傳》,可以看成中國宮鬥劇式微的明顯證明,後來的古裝劇,也不再走這種宮鬥模式。在中國官方的強烈干預下,任何戲劇類型,就算資金充裕、有收視、有外銷潛力,只要不符合中國設定的意識形態標準,終究只能退化而歸零。不過這類戲劇對清代宮廷「汙衊」太過,或許也是原因之一。不惟《如懿傳》乖離事實的編劇,就是其他的戲劇作品,基本上都是不符史實甚多。八旗出版的總編富察也對此頗有怨言,他認為這只是把漢人的內鬥性格硬安在滿洲人身上,有汙名化之嫌。當然,其他國家有歷史劇劇情的,也常常偏離史實,如日本曾經風行一時的「大奧」系列類似漢語圈的宮鬥劇,內容當然不會符合史實,甚至漫畫中還出現男女翻轉的劇情。但日本並不在意這種虛構的「歷史劇」,也沒有「外族入主中國」的敏感族群問題。

現在中國歷史劇轉向宋代、明代,我覺得有點追隨政治正確的意味,暗示「漢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中國不斷自我吹捧,但從很多細節裡卻看到中國政府愈來愈自卑的情況,之前Dior的馬面裙爭議就是很好的例子。雖然從政治面向看,有可能是故意轉移焦點的操作,但操作這種內容,多少說明中國發展到這地步,卻在文化上更為貧乏與疲弱,一點海納百川的心胸都沒有了。見微知著,或許這是中國文化走向萎縮的徵兆。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