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蜿蜒,也不微妙

海鯤遺音
Oct 3, 2024

--

Bing生成圖像

吳慷仁由中國公司經紀,乃至在十一發文祝賀的爭議,成為某種「台派藝人」背叛的例子(另一個可能更多人心碎的是安溥的發文,不過我不打算深入討論)。不過也引來中國人對吳慷仁現象的分析,我覺得不盡然錯,但實在不能說是正確。

首先是兩岸影視的消長。不可諱言,中國的影視量體的成長是很驚人的,特別是2010年代以後所迎來的某種盛世風景,確實成為標誌性的時代記憶,最主要的當然就是「甄嬛傳」。說起來,「甄嬛傳」是當時中國戲劇的異數,原著小說雖然很紅,但很多人對這齣劇原本並不看好。而且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同樣以雍正朝為背景的穿越劇「步步驚心」也在上映,主演雍正帝還是吳奇隆,我身旁有在追劇的人,反而以看「步步驚心」為多,那時正是穿越劇大行其道的時間。雖然我非常討厭中國的穿越劇,也不能無視當時穿越劇的熱潮。

台灣的影視對中國的影響力如何,我不太理解,但我確定中國的戲劇對台灣一直沒有獨擅勝場,原因很簡單,台灣是自由社會,台灣人有各種管道可以看到日本、韓國、美國、英國,乃至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戲劇,就題材、製作品質、演員知名度等面向上,中國戲劇在台灣,其實是在跟世界各地競爭。

即便不談其他國家的戲劇,當「甄嬛傳」在中國上映時,台灣正在紅「犀利人妻」跟「我可能不會愛你」,後來甚至成為台灣人的謎因內容(「可是瑞凡」跟「大仁哥」)。至於這是否影響到中國,我不得而知。其實沒有影響也不太意外,畢竟當時中國戲劇大爆發,而且穿越劇大行其道,台灣偶像劇式微相當合理。

但確實2011年到2015年間是台灣戲劇的相對低潮,當時很多電視台直接買中劇播放,偶像劇青黃不接,只剩下鄉土劇勉強撐場面,我不免懷疑,當時正是馬政府第二任,他已經迫不及待要跟習近平商討統一進程,所以不僅爭議的服貿,買中劇播映也是任之由之,當時無線台大概只有民視沒有買中劇,其他都被中國來的連續劇填滿,慢性扼殺台灣戲劇的空間。真正有所轉機的,是2016年出現的「植劇場」。雖然「植劇場」只運作了大約一年的時間,就因為背後金主童子賢中斷資助無以為繼,但由這個以培育新人為前提的單元連續劇製播,確實成為後來台灣戲劇新一波高峰的起點。

台灣戲劇最大的問題,向來是經費不足,我甚至覺得,一直以來台灣戲劇難以籌募資金,必然有中國背後插手。戲劇是意識形態宣傳至關重要的運用媒介,中國政府絕對不可能不對此下手。所以蔡政府任內成立文策院,試圖透過準官方的法人單位進行國際媒合,嘗試跳脫中國影響,我想根本原因即在於此。自此之後,台灣的戲劇環境就有長足的成長,雖然製作成本可能仍無法比肩韓國或日本,但至少可以相當程度擺脫中國在外圍的箝制。這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睹,題材也不斷擴大,再度成為向外輸出的文化軟實力,顯然避開中國,至為重要。

叨叨絮絮了很多,多半不是回應文章的內容。我只是要說,文中所謂「蜿蜒而微妙」根本是子虛烏有,台灣藝人能不能進入中國發展,完全是中國的政治決策,而所有台灣演員在微博或其他SNS上的配合演出,都是中國政府統戰手法的一環。中國觀眾雖然有小眾會關注台灣連續劇,甚至用各種管道取得只在台灣平台上架的內容,但這些都在中國政府「全知之眼」的掌握當中,中國可以容忍像「人選之人」這種戲劇被中國網友搜尋到,甚至找到片源,但他們絕不可能讓中國人看到「國際橋牌社」,我相信沒幾個中國人知道這齣戲,更不要說看了。

假借市場規模來討論中國跟台灣之間文化影響力,只是托辭。台灣對中國的影響力大小,取決於中國政府開的口,以前之所以看起來通行無阻,只是因為政策上希望攏絡台灣。習近平上台後,就完全不一樣了。也有可能如我前文所說,中國銀彈已經開始不足,得要謹慎使用,統戰價值最高的,當然就是看起來最台派的知名公眾人物。所以吳慷仁是一位,緊接著的安溥又是一位,「一個一個偶像,都不外如此;沉迷過的偶像,一個個消失」,台灣人面對icon殞落的失落,正是中國精心盤算的成果。在方方面面,台灣人都必須面對中國嚴厲的考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