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上帝

海鯤遺音
Dec 5, 2023

--

「車頂上的玄天上帝」是一部名實不符的電影,玄天上帝出現的鏡頭很少,「車頂上」也只有開始一點點,整部片可以說是導演黃文英的回憶錄,當然這中間可能有些虛構的情節,但回憶他祖父的部分應該是全然貼近她的回憶。就像我之前就寫過的,在台灣初執導筒,幾乎百分之百都先拍自己家裡的故事,彷彿是潛規則。說來這實在是很奢侈的事情,多數人功成名就,也不過就是一本回憶錄或文集,少數可能會有媒體拍的短片,但台灣導演都可以用別人的錢拍自己的歷史或回憶,簡直像是特權一樣。

再者,像黃文英這樣已然年過半百的台灣人,從小生長的過程中受到黨國教育洗禮,失去對自己文化跟土地的認識,如今「驀然回首」,想要追回一點什麼回憶,但一則那個根等於是斷掉了,二則如今「華國化」甚深的台灣社會,已經無法恢復過去的原風景。前者的「斷根」體現於劇名的「玄天上帝」在劇中無比薄弱的存在,供奉神明固然是很多台灣人家中的習慣與傳統,但子女離散、失去傳承後,就算延續形式,歷史的意義也已經消失,劇中女主角一家人抱著自家供奉的玄天上帝到受天宮刈香的時候,拍的狀態相當唯美,宛如宣傳影片,但對我而言,實在很難去投射那樣的情感,黃文英顯然也無法處理家族情感以外更深入的內容,只能這樣作結。

後者則是電影本身的硬傷。我對劇情沒什麼感想,但每次回憶情節出現時,我都覺得無比尷尬。人物講話的「氣口」非常刺耳,可是我知道那是台灣人不可避免的失落環節,無論是台語或日語,如果要盡可能地還原,必然要有相當長的前期訓練,更仔細一點的還要找相關的專家去「校正」成當時的日語跟台語,全都是時間跟金錢的大量投資,以台灣目前的預算規模是不可能的。唯一讓我頗驚豔的,是周渝民的台語相當流暢,不愧是羅東出身,我很希望他之後可以多接一點以台語為主的戲。但整體而言,還是尷尬無比。我還記得侯孝賢講到他的拍片邏輯,很大一個部分是「藏拙」,但凡無法處理,或是超出預算的部分,他就用其他的方式迴避掉,比如他為了省錢用素人演員,但素人無法自然面對鏡頭,他就用遠景長鏡頭來拍,拍成特色,其實是不得已的作法。

但只是「藏拙」,對電影工業的發展是不好的,因為那個「拙」就算不在侯孝賢的電影顯露,也必然出現在其他的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語言。這也是台灣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處理歷史劇的主因。侯孝賢拍「最好的時光」時,為了「藏拙」,把日治時期那段用默片的方式處理,說來悲傷,其實兩個主要角色舒淇跟張震都是台灣人,但他們偏偏是外省人,就算會講,也不可能是日治時期的「氣口。一直到拍攝「聶隱娘」,侯孝賢都還是希望可以用台語來演,一樣無法做到。

現在台灣電視劇有比較高的製作費用,讓一些導演勇於處理語言問題,比如「斯卡羅」、「茶金」,處理的好不好見仁見智,但我認為是必要的過程。再沒有人投入,台灣的戲劇語言,真的會徹底跟台灣自己的文化傳統斷絕。像是台語,現在好像還算是可以應付,但那是很粗放的狀態,真要細緻處理,口音、用字、階級,都可以講究,現在若不在意,以後可能再也沒有人會在意了。

另外,現在台灣導演「回歸本土」,比如去年的「本日公休」拍台中,「車頂上的玄天上帝」拍嘉義,嘉義市被拍得美輪美奐,雖說是好事,但看久了有點像是嘉義市的宣傳廣告。這也是來得太遲的覺悟,我們對自己土地的認識來得太遲,對想要回顧過往來的太遲,對於留住的心願來得太遲。雖然說太遲好過沒有,但很難不去喟嘆惋惜。雖說鏡頭可以保留一點什麼,但鏡頭之外的所消失的,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再去追尋。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