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自己的家庭,似乎是台灣新晉導演起手必然的一步,無論是劇情片或是紀錄片,都是最直接、最深刻、也最好發揮的題材。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每個家庭的「經」,就成為導演尋找故事性最快速的方便法門。
這樣的操作,在台灣似乎很容易得到某種程度的「成功」,比如讓林育賢紅起來的「翻滾吧!男孩」,加上後來「翻滾吧!阿信」、「翻滾吧!男人」,都有不錯口碑。近年像許承傑的「孤味」、張耀升的「腿」、方郁婷的「美國女孩」等,故事來源都是導演的原生家庭。還不要說很多紀錄片,直接就是記錄自己的家庭,比如「神人之家」。
由於導演盧盈良家裡有開宮廟,我以為他會更著墨在「神」跟「人」之間的關係,但實際上「神」只是背景音,他關心的,或是說他能掌握的,還是以他與他的家庭成員為主。
「神人之家」中的台灣家庭,其實很符合我心中傳統台灣家庭的樣貌:不太負責任的父親與任勞任怨的母親,不上不下的哥哥與急於逃離原生家庭的弟弟。或許對當事人而言,這樣的狀態並不愉快,但隔著大銀幕的觀眾如我,卻有一種了然於心的感受。這宛如台灣風情的古典敘事,也許細節有點變化,但大同小異,有種莫名的安定感。
導演家中的宮廟背景讓片中的「台灣色」更為濃郁,可惜這部分大概取決於導演自身的意志,讓宮廟的部分退成背景。導演的哥哥可以接收到神明的訊息,所以常有親友來問事。導演對此似乎頗有怨懟,可能是因為他們家並沒有在神明的「護佑」下大富大貴,又或者是拍到後面情緒轉換的關係,這部分並沒有深入下去,我覺得頗為可惜。
之所以情緒轉換,大概是因為片中記錄到導演父親罹癌到過世的時間段,很明顯可以感覺到導演原本冷酷的「第四面牆」開始打破,變成片中人物的兒子、弟弟跟叔叔。他對父親的不解及不滿,隨著父親罹癌而有所變化。片中的第一個人物鏡頭就是父親,說明他對父親的情感,但因為父親長期沉溺賭博,顯然讓他們的家境從富裕變成經濟不穩定,成為他們家中第二代心中怨懟的根本。
不負責任的紈褲子弟,一直是台灣地主家庭常有的劇碼,我爺爺也是如此。這種故事的背景常常就是男主人雖然繼承很多田產,但因為沉迷於賭博/酒家/投資失敗/政府巧取豪奪等等原因,家產散盡,家庭變得經濟困難,但男主人仍然故我。而與此相對的,便是含辛茹苦,為家庭奉獻一切的女主人。
母親在影片中也是典型的台灣傳統女性樣貌,任勞任怨、喜歡叨唸,時常覺得自己要死了,對子女都用抱怨與情勒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母親也是所有人當中最依賴神明的,不僅每天都要點香備供品清潔神桌,每有什麼問題也都請示神明,按神明的指示處理。所以我非常喜歡最終那段,母親說自己一輩子沒看過大海,導演就帶他坐火車到海邊,讓他看海。他從一開始的狐疑(覺得海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片)到最後很興奮地走在海邊,很是感人。
這些變化,表面上是導演哥哥苦盡甘來,種了番茄有比較好的收成,可以貸款租更大的農地、種更多的農作物,讓家裡的經濟變好,宛如勵志電影中暗示有著明亮未來的結局。但我卻覺得,故事走向和解的關鍵,其實是父親之死。家中最大的經濟困局徹底解除了,他們終於可以向前走了,甚至母親也可以暫時離開每天都要看顧的神明,去看看從來沒有看過的大海。
導演在戲中有個大哉問:神明有沒有保佑我們家?這個始於怨懟的提問,到後面顯得雲淡風輕,好像保不保佑也不太重要。但無論「保佑」是否存在,信仰的力量始終是厚重的基底。片中拍母親,問她為什麼身體一堆病痛,仍要每天爬樓梯到頂樓祭拜神明、做足一切工夫。母親可能是一再被問,有點不耐,講出丈夫爛賭、子女遠走的時候,只有三太子在身邊。每日的例行祭拜,不僅僅是習慣,其實是寄託。但我私心認為,神明當然是保佑的,沒有保佑,就不會有這部片,不會有機會記錄自己家庭的機會,甚至是(我相信是巧合成分居多)記錄到導演父親罹病到過世。多少人有這樣的機會?我想這當然是神明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