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看過中國的山寨「陰陽師」,幾句話不吐不快。
單就技術面看,「陰陽師:晴雅集」算是高標處理,古代宮城的場面與華麗的打鬥特效,宛如非常高級的電玩遊戲,台灣的電影產業自嘆弗如。但這通常是中國電影僅有的優點,而且這個優點,跟中國自身也不太有關。幾乎所有電腦特效的技術,都是美國的,中國只是用錢買現成。
郭敬明買了夢枕貘的「陰陽師」版權,但充其量只是買一個「冠名」的正當性,整個故事與夢枕貘的原始設定毫不相關,在我看來頂多是「撞名」。除了「陰陽師」、「晴明」、「博雅」與幾個從日本借來的名詞外,其他都不一樣。郭敬明無視夢枕貘的故事架構與人物設定,另外填入一個薄弱的劇本,莫說劇情單薄,人物情感也毫無說服力,真的是看著看著,就覺得自己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在這電影上。
但這也不只是郭敬明的問題,而是中國戲劇長年以來的陳套。在某種「宣揚社會主義進步價值觀」的前提下,中國幾乎所有可以上檯面的戲劇,都看不到很深刻的情感表現,更不要說更進一步去探討人性。即使是「讓子彈飛」這樣的電影,也只是聰明的套路,無法讓演員處理更細緻的情感面。失去這部分,只剩下架空的世界觀與電影特效,根本就沒有什麼好看的。即使是漫威,也是想要透過虛構的故事去討論真實的人性,但在中國,這種設定根本是被禁止的。
所以郭敬明有點非戰之罪,因為大部分中國電影都如此,他並不是最糟的,只是樹大招風,就成了眾矢之的。又因為夢枕貘的「陰陽師」在台灣非常受歡迎,對我來說,這種取一點日本元素在那裏拼拼湊湊的東西,一點可看性也沒有。日本對於自己文化的題材根本是信手捻來,我何必看中國人東施效顰,那是失去文化的中國人完全無法匹敵的,即使用了幾億人民幣去砸,也砸不出日本處理自己文化那種理所當然。
中國網民總愛說台灣人「媚日」,但很多證據都顯示,中國人媚日情結毫不下於台灣。莫說「陰陽師」,連「深夜食堂」、「流星花園」等,也是版權買得樂此不疲。中國人表面上對日本苦大仇深,實際上卻是離不開日本。一堆中國觀光客去日本掃蕩各種日用品就不提了,兩年前才有一個位在大連的建案,套著「小京都」的名義,販賣昂貴的日本式別墅,號稱要重現日本。廣州佛山甚至出現一條模仿東京歌舞伎町的「一番街」,霓虹燈、招牌、馬路,連公車站牌都一式一樣的照抄。就算像我這麼喜歡日本的人,對這種「癡迷」也只有瞠目結舌。
甚至在文化層面,中國也出現一股崇日的潮流。前幾年中國出現一本專門日本文化的雜誌《知日》,對日本文化幾乎是鉅細靡遺的搜羅,甚至因此衍伸出另一本相關雜誌《知中》。我兩本都曾買過,而毫不意外的,《知日》的深度遠高過《知中》,但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日本一直就很著重研究自己的文化,無論是深度或廣度,都遠遠超過中國,中國再多個一百年也追趕不上的。
郭敬明隨意改造「陰陽師」這個奠基在日本古典的作品,我想不外乎是因為中國人覺得日本樣樣都學中國,便以一種「文化母國」的高傲視野理解日本。既然是「文化母國」,那怎麼亂用都無所謂,既沒有意識到中國自己的文化斷絕,也不尊重日本的文化。與其去批評技術上或改編的問題,真正令我厭惡的,其實是這個藏在胡亂改編背後的心態。
為了讓平安朝的文化橋接到郭敬明自己想像的架空世界時可以少一點違和感,電影不可避免地用了彷彿唐代的設定。但,這終究是不倫不類。不過,真正的魔幻之處,是電影上映後,郭敬明卻因為疑似抄襲爭議寫了一篇冗長的道歉文,電影隨即火速在中國院線下架,最終只剩下Netflix的線上版本,由於Netflix並沒有進入中國,某種程度上技術性封殺掉此片的曝光度。在中國極度扭曲的社會環境下,造就了一個奇妙的政治正確的結果,這大概是中國最奇幻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