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香港路

海鯤遺音
5 min readAug 12, 2020

--

黎智英假釋放出,是英國遺留在香港的制度苟延殘喘最後一點「法治」的體面,可是我們永不會知道下一個是誰、何時,再度根據《國安法》被抓。香港縱不是最壞的處境,也相去不遠了。

中國手中沒牌,美國高調派出衛生部長訪台,中國只能全面封鎖境內不報導相關新聞,但連「嚴正抗議」都難以聲張,只好朝香港開刀,轉移焦點。但香港真是無辜嗎?我不得不說,香港走到這一步,是必然結果。前兩天黎智英被抓,壹傳媒的股價沒有應聲倒地,反而逆勢衝高,隔日的報紙印量也來到55萬,被稱為香港人的反擊。但這樣的反擊實在太過微弱,這種象徵意義並不比陳其邁在自己的臉書上寫「KH撐HK」來得高。香港人縱然有骨氣,但只是有骨氣的韭菜,要不要割,只是中國政府的觀感問題。

香港人前途是已經決定了的。黎智英是大中國主義,只是嚮往民主自由,依然鋃鐺入獄。香港人並沒有把英國賦予的政治空間,由大中華主義轉化為香港本土,反而一再以中國人自居,其結果就是現今的景況。當然,要真的武力革命爭取香港獨立,並不是沒有機率。可是縱然中國對香港進逼如此,到底有多少香港人幡然醒悟,想到要與中國一刀兩斷,斬斷任何程度的淵源呢?我覺得可能比台灣人支持統一的比率還要低。所謂「中華情花毒」,不外如此,其毒性之頑強,香港人沒有幾個可以免受其害。

過去香港是躲避中國與台灣政治迫害的避難所,但尷尬的是,這些人也許對政權不滿,卻對「中國」的圖騰堅信不已。某種程度上,由香港長出來的新儒家思想,甚至是鞏固「中國」意識形態最核心的關鍵。這個概念被台灣的國民黨直接端過去用,後來的共產黨也深受其惠。然而香港自己卻犧牲了,不僅犧牲掉英國留下來的自由與法治,也犧牲掉本來可以建立「香港民族」的契機。這是不可逆的道路,當我們對於過去的種種關鍵的抉擇點徒呼負負的時候,實際上是意味著香港早就有意識要自絕生路。

台灣的民族意識也是萌發緩慢,但拜日本兼以英法兩國的方式殖民台灣所賜,台灣的民族意識在日本人的刺激下得以萌發,雖然到底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一直以來並沒有明顯的區隔,但在中國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下,這件事情慢慢變得明朗。所謂文化、民族性,都是政治塑造的結果,作題家可以隨意的挪用自己的偏好去圓出一個論證完整的說法。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可反證民族的必然性,執迷不悟者不過是等而下之。所以香港民族是完全可行的,香港自外於中國也可以是「自古以來」,只是有沒有這麼多文學侍從之臣幫忙生產而已。

「文化中國」只是虛幻,光是三星堆、南越王、渤海國、大理國之類的過往都無法釐清,到底「中國」是什麼,說穿了就是國共兩黨精心編造的大片謊言。因為是謊言,所以可以隨意轉接,你的「九段線」就是我的「八段線」,你的自古以來其實是我的領台神話,滯台支可以在繁簡不換的情況下無痛認同中國的虛假說詞,說明這其實是同一套騙局,只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如今台灣的中國假象已經崩壞的差不多,滯台支就轉向「真正的中國」去了。香港其實是一旁推波助瀾的,並沒有置身其外。

2014年的雨傘革命讓某些香港人終於領悟「一國兩制」只是夢幻泡影,有人因此認真建立香港自己的民族論述,試圖理出一條港獨途徑。可是幾年下來,香港的「去魅」並不成功,雖然有像徐承恩這樣的理論建造者,可惜心懷中華的香港人還是占大多數。所以香港注定要被中國吞噬,這是不可逆的結果。

香港一直自恃地位獨特,一般觀察與分析也認為如此。但不能忘記,這是兩百年英國人銳意經營的結果,他不是自然而然。要不然,澳門開埠更早,與世界貿易的連結早在明代就開始,跟香港的地理位置相差無幾,為什麼兩者地位落差甚大?顯然人為因素占比更重。這也是中國在此之前,一直妄想找地方取代香港的可能原因。台灣剛好卡了一個地理節點,雖然不像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那樣舉足輕重,可是剛好北方有日韓兩國經濟獨強,南邊則接整個南洋群島,不是最重要也是相對重要。所以台灣再怎麼專制獨裁,終究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國網民喊「留島不留人」,恰巧說明台灣有其無法取代的戰略地位。

但香港全然依靠開明的殖民政策與悠久的貿易傳統,才能一步步爬到今日地位。很多名嘴說香港的地位取決於背靠中國,但從英國領有香港開始,中國從來就不足一顧,在大英帝國的殖民布局當中,香港不過是繁華馬來亞殖民地的邊陲。真正中國的腹地,依靠的外港是上海自由市。香港真正地位重要,跟上海殞落關係重大,嚴格來說,1950年代以後,香港才有一點因為中國的緣故展現其重要性。

但嚴格而論,中國依賴香港,遠比香港依賴中國來得高很多。中國人總以為樓蓋得比香港高,就好像可以贏過香港了。可是光美元可以在香港自由交易這一點,中國就望塵莫及。中國打掉香港,對中國的打擊,絕對大於歐美諸國的衝擊,畢竟在此之前,歐洲殖民地國已經失去許多亞非地區的關鍵貿易港,但歐洲的優勢地位依舊。真正因此衰落的,反而是該地的政權。中國想破釜沉舟,以為可以挾香港以令全球,殊不知劍指香港,劃下去的同時就是切斷中國的經濟動脈。

中共既走到這一步,相信決策層已不在乎所謂的經濟發展。經濟掛帥的心態是從蔣經國借來的邏輯,前提是不能與中共的存續抵觸。畢竟在文化大革命,整個中國已經分崩離析的時候,中共仍然穩固如山,說明割韭菜可以無止無盡,但絕不可能讓韭菜有借題發揮的機會。香港人天真以為中國當局不會對錢說不,但如果你的錢不是你的錢,任憑香港怎麼精明,也是一無所有。

替香港加油是理所當然的政治正確,但喊得多了,終究只是口惠。江啟臣批評蔡英文只會嘴巴撐香港,沒有具體作為。但事實上,除非香港人真的「醒」過來,再怎麼搭救,終究是沒有用的。香港雖然經過兩百年的英國制度洗禮,但某種程度論,香港人的費拉化可能是最嚴重的一群。中國人逼急了還會對城管反擊,香港人被欺負成這樣,仍然只會躲在角落希望美國人來幫忙。這種逼格,台灣人還真不需要理會,口惠已經是最大的慈悲。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