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憶

海鯤遺音
Mar 21, 2024

--

2018年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是從深圳過關的,因為我那時在深圳上班。

我的香港同事跟我走羅湖,那裏萬頭鑽動,他拿返鄉證,我用台胞證。羅湖過了,海關的另一邊,是一個與深圳完全不同的模樣。

如果只從邊界來看,可能會得出一個香港很「落後」的錯覺,因為相較於深圳蓋到邊界的大樓,界線的另一邊,是整片的綠意盎然的山坡與零星點綴的農地。但也正是這個差異,我覺得這片綠地彌足珍貴,以香港的繁華,大可以一路蓋,但英國人留下來的郊野公園規劃,讓這個世上最繁華的都會區,仍可以有著大片幾乎可說是奢侈的綠地。深圳有類似的地方嗎?我不確定,我去的地方不多。

跟其他人可能不太一樣,我去香港的第一件事是去香港藝術館。香港藝術館位在九龍岸邊,景色優美,但遊客稀少。我去雖然基於工作緣故,但香港藝術館讓我印象深刻。當時香港藝術館還沒整修,外觀看起來就是典型80到90年代保守安全的現代建築風格,但室內佈局規劃合理、展示空間寬敞、動線流暢,還有兒童教育規劃。我看完之後對著香港同事大為激賞,同事不以為然,說中國國家博物館要大得多。那怎麼能比呢?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前列的大,但香港藝術館有五層樓,展廳寬敞,展示方式也很好,完全體現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應該要有的文化水準。一線之隔的深圳,雖然也有很多間美術館,但有香港藝術館這樣水準的,一間也沒有。

我後來也去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除了很大以外,其實也沒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展示方式甚至不如香港,此是後話。

第一次去香港只是匆匆一瞥,因為我要搭機回台灣。但可能一開始去的是藝術館,我對香港的印象很好。從深圳到香港,更有一種從混亂到秩序的強烈反差感。而那個時候,我甚至還沒有見識到香港的摩天大樓。

後來我又去了一兩次香港,還特地去深水埗的二樓書店買一些中國看不到的書。那時邊境檢查還沒有那麼嚴格,香港那些專出中國政壇八卦的書依舊是遊港的中國旅客喜歡入手的商品。我那時也買了一些港味十足的書,那些書已然成為時代的眼淚,不唯台灣買不到,現在香港大概也買不到了。

後來我又有機會去了幾次,大體而言,我對香港的印象都算正面。如果要說有什麼可惜之處,那就是我去香港的時機已經太遲,自由行後的香港已經被中國旅客相當程度改換了街容,真正繁華鼎盛的香港我已經無緣得見。我最後一次去香港,是2018年,也就是雨傘革命前一年。我坐在路面電車上,不斷對著兩邊的高樓拍照,或許冥冥間注定,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親炙香港。就算之後我有機會再去,也不復當時模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