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

海鯤遺音
5 min readMar 20, 2019

--

唐代長安城復原平面圖

此書作者榮新江是中國著名的學者,以唐史研究著名,前幾年特別著墨在東西文化交流研究,尤其是粟特人的墓葬、碑文等。此書原先是香港三聯出版,後又交給復旦大學出版簡體版。此書出版的時間點,大概也是我開始接觸這個議題的時間,所以讀起來有種懷念之感。不過十年過去了,隨著新的考古出土和研究的出現,當中的內容可能也有點過時了。

該書的題目有點奇怪,其實是因為此書是許多研討會發表文章的集合,雖然圍繞在唐代長安城的討論,但不是很有條理次序,因此書名上冠了一個莫名所以的「其他」。至於「性別」,只有一篇是明確講到女性的:「女扮男裝─唐代前期婦女的性別意識」。題目雖然很吸引人,但他其實只是從考古跟存世圖像去整理唐代前期女性穿男裝的情形,並稍微推論何以當時唐代女性會有穿男裝的習慣。但所謂的「性別意識」,實際上並沒有提到。

也因為這本書的內容多是研討會發表的文章,很多討論大多只能點到為止。有些討論甚至很牽強,比如「《清明上河圖》為何千漢一胡」,其實根本不是在討論北宋張擇端那張《清明上河圖》,而是要藉這個題目去講長安。但唐代長安根本沒有留下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豐富的圖像資料,他不得不用日本學者妹尾達彥的復原圖來比擬,其實很不倫不類。如果我們一定要比較唐代長安與北宋汴京,胡商真的是一個合理的切入點嗎?作者可能是因為長期從事文化交流的研究,對他而言,這樣的寫法比較輕車熟路,不需要花很多時間。但這樣的文章,對於重塑唐代長安的整體圖像並沒有什麼幫助,純粹只是老調重彈而已。

而且隨著我對中國史立場的轉換,現在來看這些學者的研究,不免覺得他們「中國臭い」特別重。比如「盛唐長安:物質文明閃爍之都」一文中,提到長安城前身的隋大興城,是宇文愷所設計,「參與建造的還有閻毗、何稠等人,這些建築家都帶有一些西域胡族的血統,…因此,大興城的宮城和坊市的基本模式,應當取法於北魏太和以後的洛陽城以及東魏、北齊的鄴南城,但建築技巧則借助了西域的工藝,使城市既像大理石建築一樣宏偉壯觀,又精準巧妙地符合中國傳統都城建造所遵循的《周禮‧考工記》的制度。」(頁2)這樣的內容,有種刻意引導讀者朝向「以西潤中」、「中體西用」這種清末民初知識份子慣常的思考邏輯。但若是日本或歐美的學者,可能就會認為,與其說長安城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都城營造,不如說這是一座用西域技術與思維打造出來的城市,漢文化在其中只是點綴。畢竟像《周禮》的內容,實際上要怎麼做,在唐代的時候早就不可查考,唐人與其說是遵循傳統,更像是創造新的「傳統」,實際上他們所運用的,應是遠從中亞、甚至是伊朗等地傳過來的技術與觀念。

另一個討論的重心,則是關於紀錄唐代物質文明的文獻,如「韋述及其《兩京新記》」。有趣的是,我可以從這篇文章的討論當中看到中日兩國研究程度上的落差。韋述所寫的《兩京新記》早已亡佚,後來才發現日本金澤文庫有傳鈔的第三卷殘本。這個殘本在嘉慶年間已經進入中國,但在刻印的過程中漏誤很多,民國以後,陳子怡、周叔迦、岑仲勉都試圖重新校對輯補,但因為他們都沒有看到日本的原件,所以成果有限。反而是日本在戰後,福山敏男和平岡武夫對照原鈔本珂羅版影印,很仔細的校正補輯。作者雖然對日本學者的研究沒有給出明顯的評價,但只要看他寫的內容,大概都能感覺到日本學者比中國學者要來得準確,貢獻也大得多。

但更關鍵的問題是,到底這本已經散佚的書籍,為什麼需要花費這麼大的力氣去還原,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價值?除了日本鈔本的校對以外,還要從其他相關文獻中去尋找從該書引出來的內容加以輯補,這樣耗工而準確度有限的整理方式,目的何在?為什麼是《兩京新記》,而非韋述其他同樣散佚的著作?又為什麼要如此費力地還原,而不是參考其他已經有的唐代類書或出土文獻?或許他預設看此書的人大概都是唐代歷史的研究者,因此全無交代。但我覺得這樣的文章,對學術而言,實在幫助不大。

以中國的標準而言,此書已經算是舊書。即便是學術研究,中國也不斷有大量的新書出版,但這樣內容的書籍不斷出版,對學術發展到底有什麼幫助,我是很困惑的。因為這些文章理論上已經出現在其他的研討會或書籍當中,作者在改寫時似乎也沒有增補到最新的研究成果(當時為2009年),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資料收集的方便性,不用一篇篇去翻找。但考量現在網路的搜尋引擎功能強大,甚至都附上全文,出書所帶來的便利,好像也顯得很有限。

如果以文史推廣的角度出發,改寫成比較淺易的文字,並附上豐富的圖檔,我相信會更有意義。當然,中國也有類似的書,附上大把圖片,包裝得很活潑,但內容往往空洞,也鮮少帶入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我這樣講也許失之過苛,但中國每年挖出來龐大數量的考古文物,有些出土甚至不斷在更新過去的歷史詮釋,我覺得中國的學者理應要有更大的責任去做好研究。只是這樣的要求對他們實在很難,畢竟中國的學者,基本上都是國家所豢養,他們只要安安穩穩做點整理分析,假以時日,一樣可以成為圈內的大老,實在不需要痛下苦功去做開天闢地的研究,也不用像歐美國家的學者那樣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爭取教職或工作。中國的學術環境會這樣波瀾不驚,也不是不可理解。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