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旺旺報與聯合報等媒體特別將新學期採用108課綱的「東亞史」內容拿出來批判,說歷史課本隋唐以前的歷史剩下四頁,只有1600字的內容,「令人髮指」,一副世界要滅亡的口吻。這件事情引起臉書同溫層一片反彈,甚至連最近迪士尼上映的《花木蘭》一起拿出來鞭,還兼來個歷史辯正,再三強調花木蘭應該是個胡人,跟什麼漢人根本毫無關係。
雖然新課本改版的新聞可謂藉題生事,但相較於十幾年前的國文科本刪減文言比重,已經近乎波瀾不起。當年不過是刪掉幾篇文言的課文,一群「中國人」就驚嚇得宛如文化滅絕,不僅大聲疾呼,還出了好幾本書要「撥亂反正」。為什麼我印象深刻呢?因為很丟臉的,當年我也是加入撻伐行列的其中一人。
雖然我是接受這套死背文言課文的教育出身,但時至今日,我真心覺得,加諸在我身上的這套文字訓練,不是非要傳承下去不可。如果我有點寫作的能力或文化素養,其實也跟學古文的關係不太直接,倒不如歸功在我讀了很多課外讀物,模仿他們的行文,余秋雨、龍應台、張愛玲、白先勇、舒國治等人才是我真正的作文老師(雖然這個名單我現在看起來有點驚悚)。總之,這幾年大家的觀念變化很大,以前以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如今都要棄若敝屣了。東亞史的出現不過是這個趨勢的反應,甚至有點落後。但更重要的是,即使旺旺努力要把這事情炒大,但已然是強弩之末。如果台灣人連陳澄波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唐太宗到底做了些什麼,真的很關緊要嗎?
至於花木蘭,如果是追索歷史,我想姨學的信眾大概已經感到無聊,花木蘭是個胡人就跟自己媽媽是女的一樣理所當然,實在沒什麼好大驚小怪。至於那部電影,反正中國文化從來都是東拼西湊,迪士尼跟中國人的歷史製造學並沒有差異太大。台灣的高票房也在情理之內,畢竟台灣人被灌輸了一甲子虛假的「中華文化」,鑑別中國古裝戲的能力不會比洋人好到哪裡去。要知道,即使是活過日治時期的人仍佔多數的1970年代,國民黨仍然可以找中國人劉家昌導出一部基本上是胡謅的電影「梅花」,號稱是日治時期的故事,大家卻都講著北京話,錯亂到不可思議,連梅花的主題曲歌詞「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他愈開花」都是錯的。這樣扭曲事實的電影,卻是堂堂出現在「自由中國」,還拿了金馬獎多項大獎。當年就是如此了,從1970年到現在,台灣人對歷史的掌握程度與敏感度,並沒有進步太多。
關於國二歷史課本的爭議,其實我真正想知道的,是整個課本的內容目錄與編排,因為目前網路上似乎沒有完整的披露,而旺旺與聯合報當然只挑自己想講的做批駁,根本不會提供觀眾全貌。但聯合報在報導中提到一件事情,我覺得確實可以討論,就是老師的教學如何因應課本內容的改變作出相應的調整。雖然聯合報是藉此批評108課綱的改動過大,但我覺得真正的癥結在於師資養成。如果台灣師資在養成的時候仍是灌輸大中國主義,我們又如何能期待訓練出來的老師可以從容面對以區域史為主的教材內容呢?
單就台師大歷史系為例,16位專任老師中,就有7位是中國史,而且還是多數還是專攻斷代史,區域史領域的勉強只算得上三位,跟台灣切身相關的交流史,只有一位看起來是最近才聘入的「專案」助理教授。這種編制跟比重,根本不可能追得上國際局勢劇烈轉變的潮流,甚至是否有跟國際學術趨勢有所銜接,我都很懷疑。當然,熟知師大的人就知道,師大向來是隱形的國民黨大本營,明著像王金平時不時就出現在跟師大相關的場合,風向已經很明顯,人文相關的系所也充滿大中華意識,即便二十一世紀都過了20年了,依然難以撼動。
所以,任何中學老師出來抱怨新課綱,我都可以合理懷疑他根本就是個大統派。毫無獨立思考能力、缺乏批判思維的學生,在師大這樣的學校浸淫四年,大概就會變成這副德性,更不要說已經任教多年的中學老師,會跟旺旺一搭一唱的,會是什麼心態,也就差不離了。
但我並不是要針對中學老師,而是面對這樣的落差,如果在培訓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知識能力,應該是呼籲教育部提供相應的補助資料或講座。照理來說,教育部應該早就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讓老師得以銜接新課程的內容,如果真正落實,我相信聯合報那種說法其實是不太會發生的。至於旺旺的「髮指」,我是笑笑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