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的心靈砒霜

海鯤遺音
Jul 6, 2022

--

八旗文化是劉仲敬的出版專門戶,在出了一堆很硬核的歷史相關叢書後,他們居然出了一本「姨學」閒書:《阿姨,我不想努力了!?》。對著劉仲敬說你不想努力,自然沒有什麼用,但「姨粉」(以及姨黑)很大程度確實是緊抱「阿姨」不放,除了劉仲敬對歷史的觀點外,也包含劉仲敬的價值觀。

此書唯一可惜的是,有鑑於八旗文化出版劉仲敬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舊文整理,我猜想這本也不例外,但這本問答合輯到底時間點落在哪裡,很遺憾書中沒有任何的標註。我只能猜測,這些問題可能綿延好幾年,有些看起來顯得年代稍微久遠。而且我嚴重懷疑,這些問題應該多半是中國人發問,因為許多問題透露出一種僵化的思維模式:急著找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妄想有一條終南捷徑,而且往往希望依賴白紙黑字的知識。而這本書,基本上就是劉仲敬打槍大合輯,他打破中國人所設想的所有價值觀,甚至是打破對美國或所謂西方世界一廂情願的想像。對於中國人反對或是排斥的價值觀,劉仲敬則是全面的讚許,或至少是不用反對。也就是說,劉仲敬給出一個強烈的訊息:中國人所接觸到的所有的價值觀都是錯的,若要改變自己,最快的方式就是什麼都反過來理解。

由於台灣也是深受中國價值觀影響的地方,所以劉仲敬這些內容,對台灣人而言應該也有相當的參考性。確實我也發現有些「姨粉」在看完劉仲敬的書後,深覺自己就是典型的無根知識分子,因而回過頭去思考自己跟家庭、跟鄉里之間的關係,希望重新找回所謂的凝結核。也有試著發展出武裝單位,希望可以建立出類似鄉勇或民團之類的組織,以抵禦中國可能的攻擊。「德性」可以說是劉仲敬從個人開展到社會整體架構的核心概念,但這個「德性」比較像是生物性的秩序的概念,不是道德良知。他自己也說:「德性是不可以學來的。認為德性是可以學來的,...那也就是漢儒以後才有的觀念。...等到德性被完全解釋為道德,是可以通過修身養性甚至可以單獨通過書面閱讀來學到的時候,你學到的東西就不但不是德性,連普普通通的道德都算不上,...」(頁254)當「姨學」的核心是這種非常原始的概念,就可以預料任何透過繁瑣文字與重重疊疊的理論架構所堆積出來的現代社會,在劉仲敬的眼中基本上都是可以輕易消失,因而微不足道。

所以「姨學」本身就帶有很大的弔詭。一來會看到劉仲敬著作的,基本上都是知識分子、遊士、城市裡的原子人之類的身分,劉卻一直把這些人貶斥在他認知的社會結構的最邊緣。也就是說,「姨粉」需要經過自我否定的過程,先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虛無跟邊緣,才真的有可能接受「姨學」那套邏輯。二來「姨學」實際上也是一種理論系統,就算劉仲敬可能從不曾試圖系統化,但他大量參照斯賓格勒與馬基維利的立論來建立他的觀點,這個體系與白左的理論其實同樣的脆弱與邊緣。只是相較於白左理論單純的解構性,他比較像是「再建構」,因為他完全服膺亞伯拉罕一神教系統中「神」的主導性,甚至不諱言「神意」的重要。這跟極力要脫離宗教乃至信仰的西方理論不太一樣,甚至顯得像是某種邪教,只是組織力跟號召力都薄弱得多,這部分倒是相當「中國」。

我一直覺得,「姨學」真正的訴求對象,應該是中國人,畢竟他自己也覺得,他真正精通的其實是「匪學」:「其實我真正的特長是,我瞭解列寧主義本身,我瞭解最多的就是我匪本身。...我知識中間最豐富、最敏感的部分就在這一點。」(頁 258)而他所開展出來的所有一切解釋,包含對台灣的解釋,最終都要回到他解構中國的核心需要上。裂解中國是他的終極目標,而以祖父學的觀點來說,一切都是剛剛開始,但也因為是剛剛開始,所以每次選擇都無比重要,只要有一步是往諸夏之路前進,就可以保證諸夏最後可以成真。所以實情是,這是他給中國人下的藥,雖然不見得立竿見影,但只要有一個兩個開始質疑,甚或覺得劉仲敬的說法不無道理,這就是播下去的種子。而他可以完全「信任」中國當局絕對會按照他的期望,堅定的維護並鞏固大一統的價值觀。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