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金馬61雜談

海鯤遺音
Nov 30, 2024

--

(圖片來源)

無影無蹤說這屆金馬獎是「近20年來離台灣觀眾最遙遠的一年」,沒有明星賣點,沒有大賣熱片,影帝、影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等大獎項都不是台灣電影,就算阿部寬與關繼威來台頒獎,也難以比拚台灣在世界棒球賽奪冠的巨大吸引力。有趣的是,在此之前,金馬獎宣傳的一大賣點是「中國電影報名片數僅高達276部,只少台灣報名少1部」,更有一些報導暗喻此屆金馬獎是近幾年來最「國際」的一屆,只因為這屆很多中國電影報名?無論如何,縱使收視不佳,入圍跟得獎名單與台灣民眾隔閡,但顯然金馬獎委員會自己相當滿意,彷彿他們終於回到那個中國禁令未下,金馬獎被美稱「華人電影最高殿堂」的時光當中。

說來弔詭,金馬獎這幾年受關注的程度實為異數,因為中國禁令不許中國電影報名,致使主要入選電影都是本土電影,入選演員也都為台灣人所熟知。就算電影沒看過,至少有明星可以吸引關注、帶出話題。今年這一屆反而是回歸過往的常態,入圍的多是沒有公映的電影,來的都是台灣人不認識的「電影人」,所謂的遙遠,對他們而言是專業跟藝術的展現,至於是不是能引起大眾的共鳴,我認為他們並不在意。

今年是「回歸原狀」的一年,蔡政府時期台灣社會某種「文化上的自我良好」從今年開始褪色。像是國慶美術在韓國瑜主導下回到黨國愛用的紅藍白三色與梅花圖騰,現在金馬獎也回到隱然與台灣意識對抗的道路,用國際性與專業來包裝對中國意識的依依不捨。賴清德上台後,我感受到中國反制的力道忽然強化很多,藉著立院的破口橫加阻撓是一件,另外一個就是想方設法挫「台灣意識」的勢頭。王丹也認為這屆金馬獎這麼多中國電影報名,背後一定不單純,2018年以後中國電影無法參賽,還要用藉出品方名義東躲西藏,今年卻反常有大量電影報名,很難不讓人有所聯想。更不要說中國極力在影視上「收編」,比如在中國國慶前宣布吳慷仁加入中國經紀公司,引起台灣輿論大譁。

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台灣電影貌似進展不大,但影集卻一直有熱點,顯見現在資金多半集中在影集製作,雖然同樣成本高昂,但相較於電影話題性可以維持較久,也較能夠回收,現在串流式的觀影習慣,影集更容易吸引民眾收看。如斯消長也映射到金鐘獎跟金馬獎,這兩年金鐘獎受到注目,頒獎流程與整體品質也上升不少。欣欣向榮的市場前景,也反映背後多元的資金挹注,雖然台灣有如愛奇藝之流的中資,但也有Netflix的西方資本,當多頭競爭,中國影響的幅度縮小,台灣的生機自然顯現。

我最近愈來愈覺得,相較於中國明顯的外來影響,台灣內部的破口才是真正要命之處。簡單粗暴如最近馬英九基金會邀請中共黨員跟中國體育選手來台灣直接進行統戰行動,而較為細緻但效果類似的,就如金馬獎以「國際性」跟「專業」包裝中國意識。我覺得最值玩味的是,當「一部未完成的電影」跟「漂亮朋友」奪得最佳影片跟最佳男主角之後,臉書上就出現一大堆對這兩部片的溢美之詞。當然,這某程度也可以說金馬獎的決定是「實至名歸」,但進一步用中國獨立電影來批評不滿金馬獎的人是氣量狹小,我就覺得很有「貓膩」了,不管那些文章是真正發自肺腑還是應制之作,最終都像是統戰的一環。身處在台灣,一定要有這種自覺,任何冠冕堂皇的說詞,只會讓我更覺得是精心調製的毒藥。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