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中國人

海鯤遺音
Nov 27, 2021

--

柏楊遺孀張香華宣布「为了防止被“台独”势力操作用来辱华,决定永远停止发行《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引來討論,顏擇雅在臉書上猜測「但如果是為了《柏陽版資治通鑑》在中國的順利出版,其用心倒是我們可以理解的。」若讀《環球時報》的報導,也不難看出一點情非得已的蛛絲馬跡,比如,文章末尾寫「民进党寡廉鲜耻搞“绿色恐怖”,所以在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一种自我保护。」這實在是非常矛盾的論點,如果害怕民進黨的「綠色恐怖」,應該是要講點民進黨的好話,說自己也不反對台獨云云,怎麼會是停止出版《醜陋的中國人》?顯然張香華真正害怕的對象,是《環球時報》背後的那個「不可說」,為了自保,只好先表忠。

會出版《醜陋的中國人》,前提是自我認同或覺得自己身處的社會認同是中國人,才能成立,畢竟一開始這類書籍就是自我反省之用。一旦台灣社會不再自覺是中國人,柏楊的立論就無法成立。至於柏楊的觀點可否延用至「真正的」中國人身上,就有點曖昧。顏擇雅說,柏楊之後,中國的一些黨官也寫了類似的著作,比如解思忠寫的《國民素質憂思錄》或《中國國民素質危機》,如今這書也找不到了,但這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告,就是默默下架消失。

或許可以這樣看,《醜陋的中國人》被柏楊之妻自行扼殺,說明台灣人終於能脫去「中國」的桎梏,慢慢回到自己原本的身分。「中國人」對台灣而言太沉重,無論是好的部分或是不好的部分,都是無謂的負擔。既然柏楊筆下的「中國人」已經無所指向,由遺孀自行下架,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在台灣出現的「中國」愈少,被「中國」綁架的機會愈低,張香華此舉,倒是幫了台灣一把。如今就算最頑固的統派,也會不自覺地脫口說台灣如何如何,這在過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環球時報》刻意的報導,反而更顯示台灣遠離中國之不可逆。

寫作之時,剛好碰上第58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中國對金馬獎已經連續碰瓷兩年,但今年都第三年了,似乎仍然欲振乏力,連提前公布入圍名單都有困難。金雞獎刻意挪到跟金馬獎同一週頒獎,還選在廈門舉行,可是莫說台灣,就連中國自己的關注度都有限。結果台灣金馬獎這幾年愈發溫馨,就算致詞超時、笑話難笑,也少了幾分不適感。這才發現過去令人尷尬、格格不入的氣氛,原來都是同一個來源。

中國自己主動切斷,以為可以讓台灣失了面子,想不到給了台灣另種生機,至少過往金馬獎淪為中國電影主場的情況不復見,而台灣電影這幾年在市場上頗多斬獲,使台灣觀眾對金馬獎入圍電影有更多共鳴。這些事情都說明了台灣遠離中國,好處多多,無論什麼層面,都一再驗證。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