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篇《写给终将逝去的豆瓣和曾经的我们》在網路上流傳,原本混跡豆瓣網的中國網友受不了近日豆瓣網刪號刪群的嚴重迫害,終於轉戰牆外。中國網路既是重重箝制,不管什麼網刪文封號,我都不當回事。只是相較於高調的微博、微信,豆瓣網的時間雖然也很久,但一直走低調路線,默默滋養了一群次文化團體。所以真正的痛,不只是一般的網路審查,而是某種文化消失的悲傷。
我有加入過豆瓣網,不過鮮少使用。但豆瓣網的書目與書評,對我而言是一個還不錯的參考,特別是某些已然消失的中國書籍。因為豆瓣網的人文氣息,使得像書評、影評、樂評,或是一些比較小眾愛好的人,容易聚集在這個社群網站交換資訊、發表內容。其實以中國的人口基數,這樣的人文積累很容易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狀態,就算比重很小,但因為基數夠大,所以可以支撐一個社群發展出活躍的環境,甚至能長出不錯的市場規模,形成正向循環。比如美術史在台灣只是少數專家學者研究的學問,一般人講得出巴洛克、印象派就已經算是饒有深度了,可是同樣的比重,在中國可能就有幾十萬人之譜,足夠發展出一個蓬勃的社群,而且能夠細緻分工,即使是艱澀的題目也能找到同好,藉由土法煉鋼的方式拓展出去,蒐集國際新知或學術走向,中國就可以有一個很像樣的美術史社群,成為華人世界的領頭羊。
但,成篇累牘的文章中只要有幾句話觸動審查的紅線(通常很容易),或是有幾個帳號發表一些過激言論(這也很容易,完全看那個無形大手怎麼伸),整個群可能就會消失無蹤,或是幾篇重要的長文就不見了。網友一邊累積,政府就一邊破壞。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所有東西看起來都像空中樓閣的原因,因為基底都被中共親手摧毀。
對牆外的我們而言,積累的東西當然也會有消失的可能(比如曾經紅極一時的無名小站,他關站之後,台灣過去十年累積的網路內容瞬間消失泰半),但至少那不是刻意的破壞,如果自己真的有心要留,像無名小站這樣的文章圖片等,也不乏有備份方法。而且我們也無須擔憂政治審查,繼而淪為自我閹割。我在痞客幫(pixnet)留著自明日報以來絕大部分的網路文章,最早一篇可以追溯到2004年。想想2004年出生的小孩,如今都上高中了。這種看似最不經意的積累,才是自由社會最重要的珍貴資產。
但,也感謝中國這樣自我破壞,讓很多原本很有潛力的內容遭到扼殺,台灣在文化上的競爭力才能一直海放中國。僅僅是連續劇這條線,就硬生生把「(中)國劇高峰」變成淒風苦雨,劇本審批、上映排號,光這兩件就可以把中國的戲劇生態活生生從有弄成無,讓台灣連續劇在中劇、韓劇、日劇夾殺之下,居然還有一點生路,長出一些奇花異卉,甚至可以讓金主肯投錢拍攝。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確實有功台灣甚多。
所以旁觀這些事情,我愈來愈覺得,中國真的不需要我們可憐。他們跌倒,我們才能吃飽,這幾乎可以視為定理了。所以死了一個豆瓣,間接幫襯了一個新興的內容網站Matters,這也有助於我們分辨中國的良幣劣幣,不失是一個很好的走向。雖有損失,在所難免,這就是天理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