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帶來平庸

海鯤遺音
Sep 25, 2024
BING生成圖像

《典藏今藝術&投資》八月份的專題找了一個貌似很聳動的題目作為雜誌封面:「藝術高教危機」,並在專題內容題目寫「學院是藝術平庸的推手?」,討論台灣高等藝術教育是否能夠培養出藝術家,或是更敏感一點,培養出「好的」藝術家。

我之所以用「貌似」,是因為這像是先射箭後畫靶的的舉動。我想專題主編已經有相當的成見,將這個題目做成專題,找很多人來寫,不啻像是替他的成見背書。即便如此,我還是很有興趣了解到底這個專題會如何導向。所以作為前員工,我還相當專程在並不容易買到這本雜誌的城市中,特地買一本來看。但看完之後,我覺得有點困惑,我實在沒有辦法替這個專題整理出一個概念,在「盍各言爾志」的幾篇文章下,我深深有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空虛。

我覺得在討論「危機」之前,不如先回頭整理,台灣的高等藝術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而出現的。過往討論台灣美術史,第一代學者總不忘一再提示,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間,沒有在台灣建立專業藝術教育,也沒有專門的藝術展示場所。台灣的藝術教育是類似「教養」一般的存在,學生需要會掌握用鉛筆畫畫,才稱得上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而台灣近代美術的引領者石川欽一郎,他在台北高校任教時,也不過就是當個美術課的老師而已。當年能進台北高校讀書的菁英,他們多半要繼續深造念醫或念商,或是回家繼承家業,跑去學畫真的是離經叛道之舉。若用一個更大的圖像來看,這位可能帶有浪漫情懷的日籍美術教師,在很多家長眼中大概都是「歹帶頭」的壞老師,實在不值得推崇。

也就是說,台灣雖然在日治時期產生了近代美術,但日本並沒有為台灣帶來專業的美術教育,也沒有成立美術館。雖然台灣有很多畫家,但他們絕大部分都要渡日求學,這相當程度限制了可以學畫的人口,這可能是日本殖民當局的策略,他們希望藉由這個麻煩的方式,刻意強調台灣近代的這些畫家與日本之間的關係,繼而削弱他們與台灣傳統藝術的關聯。

這種情況到了國民黨來台後便有了轉變。1946年台灣師範學院成立,隔年成立「美勞圖畫專修科」,再隔年增設「藝術系」,台灣的高等教育開始有專業美術訓練課程。

但,這是為了培育師資而成立,即使當初很多人來報考此系並非為了當老師,但整個訓練都是為了教學為前提而安排,所以學生必須什麼都要會,教學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要發展學生的創意與個性。只是因為當時師大的師資也不是那麼功能導向,老師還是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五月畫會的出現。但至少就台灣而言,專業的藝術教育一開始並不是為了培養藝術家而存在的。

那到底什麼時候,台灣有「為了培育藝術家」的概念而出現的專業藝術教育呢?我覺得可能要晚到國立藝術學院出現為止。1980年代在行政院「加強文化與育樂方案」背景下成立的國立藝術學院,是政府首度真正要培育藝術專業人才的學校,在此之前,即使是1955年就已經成立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實際上都有強烈的產業導向,所以國立藝專向來以廣播、戲劇、電影等面向的專業著稱,即便是美術,也有大量的應用美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