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不糾結這到底是不是宮崎駿的封筆之作,畢竟像這樣還有保留手繪畫面的作品,能做一部是一部,我都隱隱擔心現在的小孩會不會已經看不習慣這種畫面,以為所有的卡通都是電腦繪製的3D圖案。
據說這部動畫是宮崎駿做給孫子看的,所以當中有「老人」跟「小孩」這樣的對應角色。但我覺得這只是表面的說法,整部戲的走向雖然有點無厘頭,但我想核心的內容,還是宮崎駿心中的那個永遠的少年,以及可能是對母親的深切的迷戀。
吉卜力工作室只要以「少年」有關的作品,多半有個套路。「風起」跟這次的「蒼鷺與少年」,都將時代定在戰時,這固然是參照故事來源的時代(「蒼鷺與少年」原名「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是日本著名反戰文人吉野源三郎在1937年發表的著名小說,但在電影裡僅以小說之名的樣態出現很短的時間),但顯然是宮崎駿刻意擇選的結果。宮崎駿的反戰思想在近年的作品愈來愈直接,早年的「風之谷」或「天空之城」尚且還要一個架空的世界來比喻,現在則是直接把東京當作發生場景。
因為我沒看過「君たちはどう生きるか」的小說,但看完電影後,我倒有點懷疑宮崎駿是不是參考的是吉野原三郎另一作品「人間の尊さを守ろう」(純粹猜測,我並沒看過吉野原三郎著作)。一如宮崎駿電影中的男角總是有種「無所畏懼的勇氣」,此部也不例外,我想除了是自己心中理想少年的投射外,可能也是對戰前日本的對男性品性的要求與期盼有所呼應。日本少年容易有種特質,就是在行動上略顯幼稚,但又對很多原則的事情非常堅持,我在日本交換期間,日本學校安排大學部學生當tutor,協助留學生習慣日本生活,有位大一男生走路相當躁動,說話也很急促,感覺是活潑運動型的人物,但碰到像是進入室內要脫鞋這種事情,卻是非常堅持。這種人在台灣,我很容易會覺得他的性格死腦筋,容易有負面感覺,或許是日本某種對男性的傳統教養的遺留吧。
不過另一方面,我也感覺到宮崎駿在塑造人物的侷限性。「蒼鷺與少年」中許多配角的型態都有似曾相識之感,這是以前的作品不會有的情況,而且近年的作品,比起「完整敘述一個故事」,他似乎更傾向於「創造吸引人的視覺」,以至於故事劇情很多語焉不詳。不過,「蒼鷺與少年」像是在趕流行般也出現了宛如「多重宇宙」的設定,讓我頗為驚訝,對於現實世界以外的向度的探索,儼然成為主流影視的大熱門。
如果早年的宮崎駿作品還是比較關懷社會的,對某些議題有自己的主見的,那麼到了晚年的宮崎駿,我感覺他變得愈來愈關注他自己過去的某些記憶或缺憾。「蒼鷺與少年」幾乎是一個渴求母愛的少年,對於母親的理想投射,那個母親應該是一個可以跟自己一起探險的人,可以是適時保護自己的人,也可以是緊緊抱住他給他溫暖的人。但遺憾的是,實際上的母親可能比較像是「蒼鷺與少年」當中母親的妹妹,父親的續弦。
至於故事情節中有關城堡裡面所發生的許多事情,基本上都只是映襯這個大敘事而存在,無論在劇情當中塞入多少歷史文化的脈絡。因而事後回想,我甚至覺得,要等到劇中主角「真人」(這個名字真的饒有深意)與城堡中的「媽媽」真的相會了,電影才算是真正開始了。而在此之前所鋪陳的,真正是「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
事後我看了一些討論「蒼鷺與少年」電影內容涵意的影片,讓我記起宮崎駿因為經歷過二戰而左傾的印象。經歷過戰爭的苦痛,左傾可能是他們那一代的知識份子必然的選擇之路,但他們崇高的理想在現在的社會是否依然合理,也許並不盡然。不可否認,日本的軍國主義讓日本幾乎走向毀滅,但如果沒有沒有投下兩顆原子彈,這還會是日本人的反省嗎?如果今日日本的路徑又開始出現類似的殘影,日本人會因此堅決的要求反戰嗎?我想宮崎駿那一輩的日本「知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