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爐香

海鯤遺音
Jan 28, 2022

--

許鞍華一再挑選張愛玲的作品改編,「第一爐香」已然是第三部。雖說中國惡評如潮,但我還是勉為一看,主要是因為顏擇雅轉港大教授黃新村意見,認為該片好在呼應張愛玲的諸多作品,並有對香港的緬懷。換言之,許鞍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透過改編張愛玲去還原自己記憶中的香港。這點跟李安導「色戒」有相似之處。李安也是在用改編張愛玲的方式,試圖重構他想像中戰前上海的模樣。

比起中國對選角的不滿(這不滿還多半夾雜一些個人情緒),我雖然也覺得選角上「可以更好」,但比起選角,整部片其實有著更關鍵的問題。如果許鞍華想透過這部電影還原一個戰前的香港氣氛,我覺得這個嘗試,基本上是失敗的。

但失敗的原因並非許鞍華不認真,她其實非常認真。問題在於,電影的每個部分都努力去做了,湊在一起卻沒有香港的氣氛,這是我覺得最大的關鍵。她自認為這部片比「傾城之戀」好,可是1984年的「傾城之戀」,那個香港氣氛是渾然天成、自然而然的,我們不用被說服就相信這是戰前的淺水灣。「第一爐香」則是花盡九牛二虎之力,我還是感覺不到這部戲的背景是香港。

語言當然是首要,也是最主要的問題。整部戲都用普通話,當然不可能讓人感受到香港,台詞冒出幾句英文或葡文,也不會有華洋雜處的感覺。中國的箝制讓語言變得非常人工而單一,將原本小說中試圖呈現的複雜狀態刪除殆盡。照理主角薇龍私底下應該講粵語跟上海話,跟喬琪應該說英文,某些額外的場景又應該出現客家話。但為了上中國的院線,除了幾句聊為點綴的歐洲語言外,其他都是無聊而生硬的普通話,甚至連說話的口氣與台詞,都跟香港完全不類。語言何其重要,一旦語言錯了,什麼都是錯的。這讓我很好奇香港上映時的狀態,比起普通話的「原音」,我寧願看廣東話的配音。

另一個問題在於營造氛圍。戰前香港到底是什麼模樣,我覺得今日香港人已經很難掌握。與其要去貼近許鞍華小時候的記憶,我倒覺得應該把戰前的香港當作是已經消失的地方,重新認識與建構。就像李安,他既沒有住過上海,也不可能知道戰前上海的樣子,基本上是用他的品味去重建當時的上海。那個上海甚至是國民黨避談的上海,因為在「色戒」的時空,上海當時歸汪精衛管,對身在大後方的蔣介石而言,那是一個「偽」政權。在歷史考據之餘,他還需要另外去設想情境:到處是日本軍人、百業蕭條、物資管控所以沒有什麼聲色娛樂等。上海所有的物件都可以考據,但透過設定而呈現出來的氣氛則是導演的品味,所以我一向認為「色戒」呈現出來的戰前上海是最好的,遠好過中國影視中所出現的所有上海景色。

「第一爐香」也是工作做足,甚至為了拍香港早已沒有的殖民風格別墅,還大老遠跑去鼓浪嶼。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感受不到香港的氣氛,在失去廣東話當作遮掩的情況下,顯得更為尷尬而殘忍。陳設雖然很精美,但人物走在其中卻顯得格格不入。所有人都生硬造作,即使是配角如梁洛施、秦沛也似乎不知道如何措手足。他們不像是活在那個時候的人,更像在布景裡擺拍。再怎麼認真考究,氛圍終究出不來。

我很偏私的認為,這是香港電影被中國嚴重汙染的結果。當代的中國人沒有辦法演出香港人長期浸淫在西方社會的情境,他們充其量只是邯鄲學步。馬思純演的葛薇龍,很多幕鏡頭中都穿著疑似過大的洋裝,我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但她確實某種程度反映出中國人在西方規矩下格格不入的感覺。並且瀰漫到整部電影之中。香港電影工業本來也就沒有雕琢美術的習慣,但過去香港電影全盛時期,明星站在那裏就已經好了七八成,剩下來的都是踵事增華,這種光環是中國電影所不會有的。

香港如今既沒有明星,美術也幾乎都是中國包辦,中國的電影美術在長期大製作高成本的培養下,確實有相當水準,但是關鍵的品味仍然欠奉,多半要從美國或日本偷創意。像張愛玲改編作品,這種說來應該是「本土」的產物,沒有可資「參考」的標準,弄出來就是布景擺拍。即使是許鞍華,過去的香港也回不去了。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