窪地逆輸出─茶

海鯤遺音
3 min readJul 8, 2019

--

中國位處大陸邊陲,其窪地性格明顯,但是也有少數物品逆向流傳,近期最鮮明的商品,就是茶。

茶的來源已經不可考,但從茶的分布來看,應該始於南方。迄今中國北方仍不興喝茶,愈南則愈常見。台灣的飲茶習慣是從福建而來,而福建既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產區,整個福建地區也時常喝茶,甚至是生活的一部份。茶最初可能是藥用,一般認為唐代才開始普及,這可以從傳世《茶經》以及法門寺出土的烹茶用具可以得知,不過此時的茶可能比較像擂茶,是把發酵的茶葉拿來輾成粉狀,和水飲用。這種連茶葉一起喝掉的方式,到了宋代大為發展,當時據說喝茶之風興盛,福建地區流行「鬥茶」,還出現專門拿來喝茶用的碗,叫「建盞」。這種喝茶方式傳到日本,成為日本茶道的起源,迄今日本仍有特殊的窯變建盞,成為日本引入宋代茶道文化的證據。

但傳入歐洲的喝茶方式,並不是這種,而是明代開始流行起來的現今主流飲茶法,取新發的嫩芽,烘焙發酵後,以熱水沖開飲用。這種飲茶法也傳入日本,稱為「煎茶」。十七世紀時,荷蘭人從日本取得茶葉,引入歐洲,成為歐洲喝茶的源頭。

歐洲人最初依循東方的喝茶模式,亦步亦趨的模仿,從一開始進口茶具,到後來仿製茶具,基本上仍不脫明代以來喝茶的模式,以紫砂壺沖泡茶葉,再倒入白瓷的茶杯裡面飲用。因此在西方有許多模仿紫砂壺的茶壺,而紫砂壺的基本壺型,就成了歐洲茶壺形象的模仿依據。

2018年鶯歌陶瓷博物館曾舉辦過紫砂壺特展,討論紫砂壺西傳的歷史
1680年荷蘭仿製的紫砂壺

但隨著喝茶逐漸普及,歐洲也開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飲茶模式,比如紅茶逐漸取代綠茶,在茶裡加糖(因為糖很貴,跟茶葉一樣是身分的象徵)或牛奶(因為茶葉貴,所以混合牛奶較廉宜),茶杯也加大,並且附上把手。為了不被中國進口所限制,茶具開始大量仿製、甚至開始「歐洲化」,如英國也開始尋覓中國茶葉的代替品,最後他們在殖民地印度開始大量種茶,供應英國與其他地區。茶葉甚至間接使美國獨立,成為左右近代史的植物之一。

歐洲(以英國為主)飲茶風氣大盛,再挾持強大的經貿武力優勢,將這種山寨版本的喝茶方式傳遍世界,甚至傳入原本飲茶發源地的中國與傳出地的日本。雖然中國、日本等地仍然維持原有的飲茶模式,但西方的茶文化也廣泛接受。由此可以看到,文化高地是如何憑藉自己的優勢,甚至能夠將窪地傳來的東西,幾經改造後再傳回去。當然,這種茶文化也一再出現變形,比如台灣的手搖茶,是西方的茶文化與調酒文化混合的結果。雖然手搖茶也引入了西方世界與日本等地,但終究不如西方的茶文化那樣深刻形塑所有人對於茶的認知。

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多半是物質上的。比如茶,或者是瓷器。它不具備技術或文明上的高支配優勢,頂多可以側面驗證歐亞大陸的東半部確實「物產豐隆」。而且這些貌似是中國的發明,如今也不再只有中國有能力做到。現在市面上最昂貴的瓷器精品,並不是中國製造,最好的茶葉,也不是中國所生產。即使中國一度是這些物質的重要供應者,一旦文明更高的地區取得技術上的優勢,中國的重要性便消失殆盡。就這點而言,中國確實很窪地。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