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姨學擁躉,我一向認為姨學的精華其實是對中國(人)的認識與評價。很多姨黑總喜歡用老調重彈、不求甚解等理由駁斥劉仲敬的觀點,但這多半侷限在歷史文獻的細節或外國理論挪用的方面,而劉仲敬對中國的看法,他們不是迴避就是只能無力的反擊。劉仲敬真正的貢獻,其實正是對中國的全方面解構,不僅解構「中國」這個概念,解構「中華文化」的虛構性,甚至解構「中國人不等於中共」這類大多數人抱持的論點。中國人當然等於中共,中共就是中國人擇選的結果,而中共的作為,也不過就是讓中國人的特性更加顯著而已。
《窪地與韭菜》可以說是劉仲敬對於中國(人)看法的集錦,而且要注意到,這些內容其實是散佈在許多次的問答當中,時間點可能也有所差異,但劉仲敬的回應卻有著強烈的一致性,這是他最核心、最堅實的論述架構,甚至在零星的回答時,還有人會誤認為他是在評價台灣,實際上是在評價中國(顯然台灣的「支性」仍舊非常顯著)。但無論他怎麼評價或討論台灣,這個架構就足以我們用來對抗台灣內部的「親中派」。所謂的「親中派」,不僅僅只是新黨或統促黨這種旗幟鮮明的人,其光譜應該要涵蓋所有對「中華文化」仍抱持正面態度的人,仍以為「是中共不好,不是中國人不好」的人,對他們進行徹底的「去中國化」。也同樣是劉仲敬的理論架構,當我們面對過去以為「中華文化」比較好的或是比較有價值的部分,能夠輕易地轉成其他的文化系統,因為對他而言,「中華文化」就是所有外來秩序進到東亞後的殘餘,如果那個殘餘有什麼優點,那也是外來文化的功勞。用這樣的概念去套,「中華文化」存在的意義基本上就整個消解掉了。
所以「去中國化」,去掉的是「中國」這個意識形態,並不是技術或文化本身,因為這本也不是屬於「中國」。比如唐詩,其實是西亞音樂傳入東亞,失去旋律之後留下來文人的文字遊戲,我們不僅不再知道怎麼「吟唱」唐詩,連唐人的音韻都一併消失,這樣的缺東缺西的「詩詞」,被後來的人捧為「中華文化」的精華。當然,唐詩的文字本身還是很美的,但經過這樣「除魅」,我們就知道要如何重新理解這些彷彿不可質疑的「中華文化」,更不要說只會狗尾續貂的當代「文人」。
而人,當然是更糟糕的。不要說其他,光是看中國因為動態清零而出現滿坑滿谷的「大白」,就知道中國人一定位於秩序的底層。在這麼極端惡意的清零政策下,居然還有那麼多人當幫兇,無論他們的理由只是要賺錢、討生活、或是更惡劣的想要用中共賦予的不受拘束的權力壓迫別人,都可以知道中國人的本質是非常卑劣的。而另外一種卑劣,則是受到壓迫的中國人,不是只能乖乖順服,或是跳樓自殺,或是向大白下跪,只在很少的情況下有衝破圍籬的企圖,連更多一點的捍衛自己生命的努力都沒有。這樣的人,似乎也就只配當個韭菜,任當局宰割。
《窪地與韭菜》既是姨學看待世情的主軸,對我而言也同樣用以警惕。台灣其實離這個韭菜窪地狀態沒有很遠,很多人仍急著要把台灣拉入這個深淵當中。就算有足夠的「獨性」,但對島內中了「中華情花毒」的人而言,這仍然是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台灣目前的優勢,在於外來秩序仍然源源不絕的進入,我們在美國的強勢支持下,發展出來一個彷彿可以與他們比肩的「文明社會」,但很難說這個「文明社會」會不會終究吞噬我們。這是台灣面對「中華文化」之外另一個關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