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與疫情

海鯤遺音
3 min readFeb 27, 2020

--

武漢肺炎在世界「遍地開花」,台灣算是當中最努力防堵的國家。但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防疫艱困之處,除了對中國的往來並未完全斷絕,境外移入的風險仍在外,竟意外還有大型聚會的難題。

大甲鎮瀾宮遶境的爭議,如今因委員會決議延期,應該可以暫告一段落。但關於遶境停辦與否,卻在民俗圈造成爭論。比起一般人傾向於停辦,民俗圈不少人反而持保留態度,覺得不能驟停。輿論傾向停辦,固然是對現狀的考論,最表面的原因,也就是遶境往往吸引龐大人潮,而且人與人之間幾乎毫無間隙,造成防疫危機。除此之外,還有長期對傳統信仰的刻板印象,一則鎮瀾宮主事者顏清標一家名聲不好,給人先入為主的成見,覺得他們堅持遶境必然有某些不可告人的企圖。再則台灣的傳統宗教活動,一向被接受西方思想洗禮的台灣知識群體所貶低,認為這類宗教活動愚昧、落後,如今又加上擾民、與黑道勾結(剛好大甲鎮瀾宮被視作典型),雖然許多宮廟力圖轉型,將傳統的活動包裝成在地的文化特色,改稱「文化節」、「文化季」等,但對很多人來說,這種活動仍然不受待見。因此當遶境與防疫衝突,輿論很容易就會希望遶境停辦。民俗界則考量地方傳統、經濟依存等原因,覺得遶境不能驟停,但我想他們也感受到輿論對遶境的敵意,這當中是否也包含意氣用事的成分,則不得而知。

宗教的事情,乍看很難辦,其實要解也很好解,至為關鍵之處,其實就是主事者的意願。民俗傳統既然是跟人有關的事情,最後當然是回到人身上去解決,表面上看似依循神意,其實「神意」不過是用來包裝當事者意願的託辭。與大甲鎮瀾宮類似的還有白沙屯拱天宮,雖然一樣是參與者眾的進香活動,但沒有顏清標這樣明顯的標的,相較之下較不為一般人所注意。他們與鎮瀾宮同天發布延期訊息,管委會借媽祖之名,說「若造成防疫破口,實非媽祖所樂見」,並極力解釋延期與媽祖旨意、過往傳統均沒有違背,顯然背後確實有一派很強烈的續辦意見。

但回頭來說,台灣之所以還可以爭執要不要辦,關鍵因素在於台灣政府盡可能在圍堵疫情,使台灣相較於周邊國家,仍有餘裕。這個餘裕並不是理所當然,光是鑽石公主號20位台灣旅客回台,就要出動大陣仗的防護與醫療團隊嚴陣以待,現在我們還可以享受相對正常的生活,背後有多少人付出多少心力,實在不應該等閒視之。因而這種爭論,對於台灣的醫療體系而言,不啻是很大的挫折,這說明多數健康的我們,還是對醫療體系付出的辛勞漫無所感,才會覺得我們可以冒這個險。但冒險的後果是什麼?韓國已經有殷鑑在先,其結果不僅僅是爆發大規模的疫情、醫療體系崩潰,連帶讓整個國家的經濟、形象都搖搖欲墜。如果連這個層面都無法設想,任何所謂民俗傳統、地方角力之說,我覺得都非常可笑。

今鎮瀾宮宣布延期,可能也是多方妥協出來的結果。雖然就結果論,這樣總好過硬辦,但這也多少說明台灣人實際上對疫情還是無甚警覺,就算搶口罩、消毒水不遺餘力,我們終究沒有想到,這終究是攸關人命的問題。像韓國的例子,當社會在追究責任時,真正的禍首,到底應該是確診卻還去參加集會的婦人,還是堅持集會的教會,還是沒有強力管制的政府呢?所謂的「負責」,有時真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輕而易舉。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