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電視台

海鯤遺音
Nov 16, 2021

--

早在「神聖電視台」(The Eyes of Tammy Faye)出現電影預告時,我就深受吸引。美國一向熱中拍傳記電影,但不是每個名人都有全球知名度,像譚美菲(Tammy Faye Bakker)在1970到1980年代間,是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人物,卻因為其濃厚的基督教背景,並不為美國以外的地方熟知。所以台灣似乎沒有引進的意願,目前只能從金馬影展看到。

但我覺得這片是很好的「好萊塢片」,以典型的好萊塢敘事拍攝,一絲不苟。情節交代流暢,美術考據細緻,飾演譚美菲跟占貝克的兩位主角潔西卡崔斯坦(Jessica Chastain)跟安德魯加菲(Andrew Garfield)全力投入,幾乎像附身一樣的演出,令人讚嘆。我覺得這才是好萊塢的功底所在,特效後製跟電腦動畫有錢就能夠做,但寫出架構完整的劇本,找到適合的演員,並有很好的美術考據支援,這些都遠不只是有資金就能做到的事情。當然,美國喜歡用影像重新詮釋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也是讓這類電影在好萊塢如此盛行的原因,既滿足觀眾窺伺名人的慾望,也能暗渡陳倉一些價值觀,演員也樂於扮演這類角色磨練自己的演技,這幾乎是win-win-win的局面。

「神聖電視台」原名來自20年前的同名紀錄片「譚米菲之眼」,當時譚米菲還沒過世。作為曾經擁有美國第四大有線電視台,擁有廣大影響力的電視佈道者,在全盛時期與崩毀之後的巨大落差,本身就很具有戲劇性。但我更感慨的是,這個巨大的「福音」市場背後美國驚人的宗教根柢。美國人對信仰的熱誠是這樣巨大,居然可以讓占貝克僅依靠捐款就能開創一個電視頻道、一座主題樂園,乃至於其他種種延伸的服務。而且占貝克的福音帝國垮台後,居然沒有打擊到美國人對基督教的信心,電視佈道仍然盛行,依靠捐獻而致富的牧師依然存在,這個「產業」發達到連愛特伍都在《末世男女》第三部中都使用了這樣的背景。

這麼發達的福音「產業」也許對很多人而言是非常迷信無知的表徵,我卻不免想,這會不會就是美國的民主政治還能夠運作下去的關鍵。絕大多數人,包含教授政治的專業人士,都覺得只有啟迪民智,讓一般人可以對民主政治有更多認識,更理性思考,才有辦法讓民主政治走得更遠。但經過劉仲敬之後,我嚴重懷疑所謂啟迪民智,只是加速民主政治的崩潰。最好的例子就是現在的四個公投,這四個題目,很難說是國民黨刻意操作導致,比如藻礁爭議,最初是因為有幾個環保人士的呼籲與要求,最後雖然因為國民黨的介入才讓整個輿論熱議,但要說這是無知,我相信很多支持保護藻礁的人一定首先不同意。就過程論,這完全是公民社會激烈辯論的狀態,是所謂政治意識的展現。但如今的發展,對台灣代議政治並沒有任何助益,反而有人警告這是台灣民主政治崩壞的前兆。

在所謂「啟迪民智」的前提下,養出一大堆只會高談空論,卻沒有負起相應責任的「公民」,似乎只會加速民主的消失。相較之下,美國這種貌似充斥很多迷信無知民眾的社會,反而可以相當程度維護民主制度的存在。占貝克的福音帝國破滅了,但美國人民的信仰並沒有隨之消失,畢竟破滅的是「人」而不是「神」,人總是有缺憾的,但神不會。一旦拿掉神,只剩下人,就會變得很棘手。畢竟總是要有一個「神」的位子,但世俗社會缺少神,就只剩下人去填補這個空缺,人既然無法完美,就有崩壞的一天,妄想要塑造完美的人的形象,終究注定要失敗,即使不失敗,其狀態也會非常恐怖。

這可能是為什麼美國的民主制度總是難以移植到其他國家的根本原因。美國人的信仰,讓這個制度即使充滿缺陷,仍然可以運作,因為美國人深刻知道人是有缺憾的,他們可以在交託給神的前提下,讓這個制度有容錯的空間。一旦這個前提喪失,也就是其他國家按美國的方式實行民主,那些缺陷就會變得難以容忍。因為沒有信仰的國度,政治人物不會有起碼的約束力,他們會無所不用其極的鑽漏洞,讓民主制度迅速癱瘓,或是直接變成另一種獨裁形式。美國人那種堅定不移的信任感,看在其他地方的人而言是相當愚蠢的,但這才是他們可以成為強權的根基。

所以,一個占貝克垮了,不會影響美國基督徒對神的信心。而如電影中譚米菲那樣依靠信仰的力量,對主流社會排斥的人事物給予純粹的愛與關懷,這也是沒有信仰的世俗社會所不會有的。不管宗教本身帶有多少刻板偏狹的教義或觀念,但不可否認,慈善單位通常也都是由宗教團體所創立,他們能招喚的凝聚力與資源,是世俗團體望塵莫及的。更不要說理想上最應該替國家社會著想的學者專家、高級知識分子等,他們最無法聚在一起互相幫忙,只有分裂與攻訐。

當然,占貝克實際上是佔了美國基督徒的便宜,利用他們單純的信任去滿足自己的私慾。但我卻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讓一個電視台跟一座主題樂園運作,這可能也只有美國這樣奇妙的國度才能做到,在某種程度上,占貝克還是相信自己傳遞福音的理想,並且希望用更多方式推廣出去,只是所謂的「成功神學」成為他的心魔。而其實也不只他,後來的許多電視傳教,多數也都是「成功神學」的傳承者。追求成功與基督教中安於貧困的教義產生諸多矛盾,成為美國基督教社會難以調和的問題根源。不過,這種問題反而讓這種福音傳播的方式輸出海外,最明顯的大概就是韓國。再怎麼爭議,其文化高低的位階仍然清晰可見。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