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大家都在追「後宮甄嬛傳」,但與此同時八大的Youtube也在直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此劇在1月份便已經全劇釋出,我之前沒有看過,所以快轉看了一遍。
此戲雖然當時就有好評,但因為他的劇情走向偏慢,於我而言很不耐煩。然自我整部戲頭尾看過一遍後,發現這部戲比起大約同時期播出的「如懿傳」,更像是「後宮甄嬛傳」的後繼者。首先是「甄嬛傳」與「知否」一開始都是架空時空的小說,筆法劇情也都採擷《紅樓夢》,但因為中國政策或其他什麼緣故,改編連續劇時不得不放在真正的朝代時空當中,「甄嬛」用的是清代,「知否」則選擇宋代。「如懿傳」小說受到「甄嬛傳」電視劇影響,直接以乾隆朝為背景,在概念上反而跟「甄嬛傳」小說落差較大。
其次,「甄嬛傳」與「知否」大量借鑑《紅樓夢》的文字,「如懿傳」雖然在台詞上刻意呼應「甄嬛傳」,實際上卻跟《紅樓夢》離得很遠。所謂「甄嬛體」的說話模式,反而在「知否」繼承下來,而且有出藍之感。如果「甄嬛傳」還有點「現代習氣」,「知否」則盡可能的帶有《紅》味。但不知何故,「如懿傳」則是現代習氣濃厚,在台詞上顯得很粗糙。
「甄嬛傳」、「如懿傳」與「知否」本質上都是瑪麗蘇劇情,女主角都有強大光環。但以角色塑造論,我覺得還是「甄嬛傳」最佳,原因無他,因為三部戲中,只有甄嬛把黑化的狀態描寫出來,而且並不介意使絆子行惡。其他兩部戲的主角都顧及主角光環,過於正向,反而顯得虛假。尤其是「如懿傳」,彷彿是為了要維護周迅的螢幕形象,就連使壞都要大義凜然,讓如懿這個角色非常不真實,也難怪後來屢遭批評「如懿傳」扭曲史實過於嚴重。
「知否」的劇情其實有點大雜燴的混亂感,一部70多集的連續劇,塞入浪漫愛情、家庭紛爭、宮廷內鬥、朝堂謀略,實在很難弄清主軸何在。但拜此之賜,讓原本叫做「明蘭傳」的「知否」主角明蘭比重降低,虛假感顯得沒有那麼嚴重。就劇情論,劇中有兩次,男女主角各布了「羅天大網」的局來讓人中計,也許以戲劇效果而言還不錯,但看完後有點害怕,果然是中國人才寫得出來的內容,這種層層疊疊的心機,雖是托古放在戲中,我想應該就是中國的現狀。就跟「甄嬛傳」一樣,當時的滿清後宮,我相信沒有那麼多勾心鬥角的事情,宮鬥戲其實反映的,最初是香港職場的爾虞我詐,後來又有中國名利場上的算計與陷害,描寫的都是當下社會現狀,「知否」也是如此。有時看到劇中人心思歹毒的程度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大抵正是因為如今中國也不乏這種類型的人,才會頗得共鳴。
尤有甚者,「知否」在劇情呈現上流露出濃厚的醬缸氣,這點大約同時的「如懿傳」也相仿。在長達七十幾集的連續劇中,不斷強調嫡庶之分、女子需要出嫁以夫家為天、男女授受不親唯恐失去名節等內容,我看著很是不安。固然這可以歸因於宋代的道學背景,但這畢竟是當代的戲劇,若是在台灣,根本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劇情,也絕對不會在戲中一再強化歧視女性的觀念。這樣的劇情在中國沒有引起這面向的輿論反省,顯然反映了中國社會本質上的前現代性質,「徐州八孩女」只是如實呈現中國社會中比較不堪的部分。
除了劇情呈現出來中國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也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對於所謂傳統或細緻文化丟失的程度。「知否」年代訂在宋代,布景美術頗為用心。我猜劇情之所以步調很慢,可能半是因為要讓美術可以盡量呈現,像是他們用的碗盞,幾乎是原樣復刻傳世或出土的宋瓷。不過他們也「借鑑」了很多日本的東西,像是日本茶道、花道、香道的儀式,幾乎是原樣照搬,可能省略了一點步驟,讓那些儀式看起來比較「古意」,可是懂的人就看得出來,這些就是日本的作法直接挪用。所謂禮失求諸野,但用得這麼老實不客氣的,也只有中國人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