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買了OTT,覺得不看很是浪費,這陣子便花了很多時間看劇。看著看著,也覺得似乎要寫些什麼。
最近最常看的是韓劇,一方面是流行,而且韓劇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戲劇,更有打發時間的感覺(不用專心的看,可以兼著做其他事情),因為韓劇總會用很多時間過場,或是花很長的時間講很簡單的事情。難怪看韓劇的人可以「追劇」,因為韓劇的「密度」其實不太高。相較之下,英美的劇集,就算OTT一次出盡,我也沒有辦法一次就看完。
相較之下,我比較喜歡台灣連續劇的節奏,「密度」比較高。我最近對連續劇這事情很有感想,想做點比較,但總覺得自己寫得不好。最近在看之前也有過討論的「三十九」,我之前頗感興趣,畢竟是在講即將步入40歲的女性的故事,我下意識會想要拿「俗女養成記」來比較。但等到我真的開始看「三十九」之後,我感覺「女性即將步入40歲」的議題在劇中只是聊備一格,真正的故事主線其實無關女性步入中年的掙扎。相較之下,「俗女養成記」就是真正紮實在講女性怎麼面對40歲大關,無論是婚姻、家庭、工作,甚至過去很難啟齒的身體變化等。我覺得,韓劇還做不到這點。
總有些媒體或輿論很愛問台灣要如何發展出像韓國那樣的影視產業,我感覺有一點可能是主流說法明顯忽視的,韓劇其實遠比台灣戲劇要來得保守,甚至是牢牢緊抱主流價值。正是因為如此,韓劇比較容易引起主流的共鳴,當然就有更大的市場跟收視率。我自己的感覺是,台灣戲劇並沒有很擁抱主流,即使看起來好像很迎合主流價值的戲劇製作,都要有點反叛的氣質,就更不要講不少戲都試圖在挑戰台灣既有的觀眾喜好。比如之前引起轟動的「我們與惡的距離」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樣的題材其實並不討喜,甚至有點挑釁意味。就這點而言,台灣跟周遭國家的戲劇生態可說是大異其趣。
我不知道這樣算是好或不好,要說這是侷限似乎也無不可。韓國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賣座公式,還可以精益求精,像「社內相親」完全是愛情羅曼劇集大成,每個橋段都陳腔濫調,但組合起來仍然賣座,廣大迷妹一樣買單。雖說網路世界已經成為分眾的多極化市場,但主流通俗的東西依然有賣點,不知何故,我覺得台灣影劇圈在如何塑造主流這事情上特別不用心。
我現在覺得保守沒什麼不好,保守代表穩定、可預測、可持續,是社會維持的基石。我們不可能把統治的權利交由運動份子跟環保人士主導,他們會立刻變成獨裁者。就像美國「黑命貴」運動一樣,主事者一旦掌握了一點點的權力,就成了專斷獨行的暴君,立刻窩裡反。所謂抱持進步思想的人,多半也剛愎自用、自我感覺良好,鮮少有可能會去跟其他人合作、協調,遵循民主社會運行的方式。
把題目做的很偏,也許有噱頭,但畢竟很難長久,也只能吸引少數的關心。韓劇的愛情戲永遠充斥著強烈的性別刻板印象,但不要說韓國人了,就連台灣人也都很吃這一套,顯然這看起來落伍,卻絕非沒有市場。也許單就性別議題而言,我們或許真的比韓國要來得進步一點,讓「社內相親」這種刻板印象滿滿的作品在台灣退燒──即使台灣也很受歡迎。但所謂主流、所謂保守,在台灣似乎都成了不好的字眼,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然後又大肆呼籲,希望台灣可以擴大市場、提升規模,就像是不斷砍樹卻又希望綠意盎然的矛盾狀態。如果說進步思維有帶來什麼「禍害」,我想這也算是一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