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同學麥娜絲的金馬感想

海鯤遺音
3 min readNov 22, 2020

--

今年的金馬應該是我印象中最好的一次,不是因為這次的獎項給的好,也不是這次的頒獎典禮進行流暢,甚至不是因為中國影人幾乎都沒有來。我覺得最好,是因為我終於沒有聽到「華人電影」之類的陳腔濫調。

去年因為中國大抵制,曾引發一點小小的慌亂。畢竟金馬獎一向以「華人電影」的獎項自居,少了中國這麼大一塊,金馬獎怎麼顯示出他海納百川的氣度呢?而中國也不留情面,直接在同一天舉辦金雞獎,還特地辦在廈門。雖然頒獎典禮的性質比較像春晚,可是至少形式上塑造出一個分庭抗禮的態勢,甚至也找了台灣的藝人出席。去年雖然是個比較「清淨」的金馬獎,卻是個有疙瘩的金馬,大家彷彿都在看金馬怎麼跛腳。

但今年疫情一來,局勢大變。雖然全球受疫情所苦,可是台灣卻因為防範得宜,自外於疫情成為台灣的優勢。台灣終於有一次不用攀比什麼「中華」、「華人」的託辭,紮紮實實喊出台灣的名。鄭麗君著力影視題材開發,這兩年算是開始迎接成果,莫說此次光靠國產片的陣容就足以撐起金馬規格,而且大家已經不再談「華人」這種虛無飄渺的東西。眼睛看著台灣,努力在台灣耕耘,拜這疫情所賜,這理所應當的事情,才終於成為金馬的主旋律。

至於中國,因為疫情拖累,雖然很想努力洗白,奈何這種騙人把戲容或能稍微唬住白人,卻不可能騙過台灣人。這次金雞獎發布入圍名單,台灣連一點興趣都沒有,我找了老半天,也才在人民網找到一個完整的入圍名單,連頒獎時程都跟金馬錯開了,顯然去年他們有意識到跟金馬對撞,難看的是自己。

金馬是個台灣與中國交往的典型案例。1990年代中共的箝制沒有那麼大,姿態還很低,台灣雖然電影低迷,可是有錢、有人,也樂於幫襯中國,讓中國拿台灣與香港的資金拍片,到國際影展販賣東方風情。2000年之後,中國開始有錢,姿態變高了,但至少還尊重台灣。這幾年中國電影雖然愈拍愈糟,但氣焰愈來愈高,終於瞧不起台灣了。

確實最初金馬獎接納中國電影,是有點統戰意味在其中。但很顯然,台灣的手段和能耐遠不如中國,拿溫和軟調的「華人電影」標榜,終究抵不過中國「大國崛起」的強勢與粗暴,這個局終究要破。過去金馬獎接納的中國電影,多半是中國政府不能接納的作品,等於拿中國政治檢查溢出的零星珠玉來自我標榜。這在過去運作的還算順利,甚至出現像賈樟柯這種根本是吸取台灣新浪潮養分成長的中國導演,還能在中國掌握一定話語權。但隨著中國逐步收緊言論,獨立電影可以長出來的空間愈來愈小,台灣從中佔到文化便宜也愈來愈有限。前兩年金馬獎把最佳影片給了胡波的處女作也是遺作「大象席地而坐」,幾乎是個預言,預言中國獨立電影的死亡,預言金馬獎在中國再也起不了作用,也反映了中國獨立電影這個空中樓閣不可憑恃。

但幸運的是,台灣很快就有自己的東西填補。但這也不是一蹴可幾,從「海角七號」到現在,台灣重新找回自己的道路跌跌撞撞,而且就進度來說,實在過於緩慢,就好像陳淑芳跟莫子儀得獎,這個獎不是實至名歸,根本來得太晚。這些人得獎,說明我們的體質一向很好,但缺乏資金、缺乏宣傳、缺乏拿掉「華人電影」枷鎖的機會。幸也不幸,雖然中國來的病毒讓世界陷入疫情的泥淖,但也是中國的病毒,讓台灣電影得以擺脫中國的桎梏。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