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公視籌拍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曝光重新搭建的中華商場外景,希望可以籌募超支的款項,一時引來同溫層到處轉貼。有些住台北的中年網友也感嘆自己的青春回憶。
我不是台北人,上台北的時候也早就沒有中華商場了,對這地方一點感覺也沒有,看著搭建場景的照片,頂多是佩服美術組的用心。不過看著這些言論,也不免有點感觸。
台灣近年來的懷舊風潮,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緬懷日本統治時期,具體的作為反映在古蹟修復、懷舊商品等。台灣有本雜誌《薰風》,日本味滿滿,基本上就是奠基在這樣的背景上。戲劇也有,比如2007年紅極一時的「海角七號」,可以說是操作日本懷舊情懷最成功的,之後大概都無法比擬。但比起戲劇,古蹟建築之類眼睛看的到、手摸得到的親近感仍是建構這類懷舊風的主幹。
另一個主流,就是所謂外省人族群的懷舊氣氛,包括眷村文化、外省菜、以及過去的「中華民國榮光」。這類懷舊情緒以戲劇為主,而且我非常懷疑,這是被「海角七號」刺激下迸發出來的,因為販賣眷村情懷的戲劇是馬英九政府才開始大量出現,像是連續劇「光陰的故事」、「一把青」、「五味八珍的歲月」,表坊的舞台劇「寶島一村」。有趣的是,像表坊的「寶島一村」,雖然在台灣也頗受歡迎,但不知何故,在中國非常火紅。中國人看著逃到台灣的中國人後代,演著被共產黨打敗、潰逃台灣之後的小日子,這居然有賣點,我覺得非常詭異。
雖然這類懷舊情緒是國民黨最愛操作的主流,但實際在台灣的地景中,「外省人」相關的設施,比起日本時期似乎要少很多。雖然黨國代表的建築物如陽明山中山堂、台北故宮、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圓山大飯店迄今都還維護得當,但跟一般民眾相關的建築,幾乎消失殆盡。以眷村為例,只有很少數保留下來,其他都拆除重蓋,大量外省難民佔據的違章建築群,只剩下寶藏巖還象徵性的留著,商業設施如中華商場、高雄地下街、台南中國城等,也因為種種原因,全數拆除殆盡。可以說,台灣的外省族群,除了黨國圖騰以外,所有比較庶民性質的建築物,幾乎都沒有了,這些人的鄉愁,只剩下戲劇裡的片段。
相較之下,日本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物還比較多,官方的建築之外,台灣各地保留的老街、民宅還算是很多。雖然古蹟強拆或「自燃」的新聞時有所聞,但至少他們還可以視為新聞報導出來,像拆除眷村這種事情,根本連報都不會報,常常就是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台灣的外省人生活過的痕跡之所以倏忽即逝,顯然要歸因於外省族群的過客心態。他們從不把台灣當成安身立命的地方,自然生活的痕跡也可以輕易地抹除。雖然這些記憶,最終成為台灣的一部份,可是在幾十年急速的汰換下,所剩下的硬體,只有國民黨所蓋的黨國建築。到最後,在台灣留下來的「民國痕跡」,幾乎都是國民黨的樣板建築,而且呈現出來的樣貌,跟共產黨差異不大。因為最後留下來的,都是崇拜強人的紀念建築、象徵道統的文化設施,真正有人在其中生活的眷村或中華商場之類的回憶,基本上都只剩下想像了。
外省族群這種記憶的方式,其實就是中國歷史一直以來的記憶方式。中國的歷史可以留下來的,只有帝王將相,平民百姓的生活只能透過隨筆、散文,甚至模糊不清的詩歌留存下來。看看這次武漢肺炎的嚴重性,理應要大書特書,但在中國一貫的史觀中,這麼嚴重的事情,可能不過兩句話就帶過了。幸虧今日是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不記,總有其他地方會記。但在此之前的中國歷史,就算是唐山大地震這樣重大的天災,在中國的慣性當中,也不過是小小的漣漪而已。這就是中國人民真實的地位。
逃到台灣的外省族群,其實是幸運的例外份子,在台灣開放的歷史脈絡中,他們可以盡可能的回憶、建構自己的歷史。但國民黨仍舊摧毀了絕大部分的東西,讓他們成為台灣歷史中的浮萍,沒有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