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片

海鯤遺音
Mar 26, 2024

--

近日上映一部台灣新片,從海報跟預告來看,似乎跟傳統信仰有點關係?但這部跟時下新聞(白沙屯媽祖進香)呼應的新片卻引來強烈的負評,從負評來看,幾乎是「廢到笑」的狀態。

剛好脆(Threads)上也有人在討論台灣電影,可以一併討論。我不敢說自己對電影很有研究,也稱不上是「無片不與」的影迷,但如果去看電影,國片向來是我優先選擇,我在Medium也很常寫跟電影有關的內容。身為「泛」文化工作者,我一直希望台灣電影可以成長茁壯,真正長出自己的樣貌。當然,這要很大的努力,像韓國這樣成功的例子並不多見,更常見到的往往是繁花開盡、步入凋零的狀態。

我在脆上看到有關台灣電影的討論,最普遍的問題在於,他們往往把新潮流時期的台灣電影視為台灣電影的高峰,其實這是誤解。侯孝賢、楊德昌崛起的時間點,台灣電影已經開始走下坡,「三廳」電影已經退燒,二秦二林往香港發展,此時迎來的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期。侯孝賢的電影選角其實也反映了這個情況,從《就是溜溜的她》開始,侯的電影就一直有香港明星,《悲情城市》這部講述台灣二二八的電影,主角還是梁朝偉,這都反映了當時台灣需要香港明星的光環來招攬資金的情況。後來侯孝賢一直找舒淇當主角,雖然舒淇是台灣人,但她其實是香港出道,可以說是台灣最後一批在香港活動的台灣明星,後來又去中國拍戲,成為最後一批沾到「香港明星」光環的藝人。會一直找她,多少也是基於募資的需要。

總之,習慣把新潮流時期捧得如天高的觀眾,以為那時候是台灣電影的高峰,根本是誤解。台灣電影其實正是在那個時候開始無量下跌,一路跌到1990年代的谷底。現在已然變成神壇一份子的蔡明亮,他的「洞」上映的時候創了一週即下檔的紀錄。雖然「洞」在坎城影展得獎,但當時的台灣對國片是極不待見的。焦雄屏說1990年代的台灣電影是國際影展常勝軍,甚至誇張到影展入圍片有沒有水準要看台灣電影有沒有入圍。問題是同一個時期,台灣電影被批評是專門拍來報名國際影展,根本無視票房跟商業利益,曲高和寡,被罵是國片不振的元兇。

台灣電影「觸底反彈」,一般認為是「海角七號」的票房佳績,但我可能會把時間再往前推一點,是周杰倫自導自演的「不能說的‧秘密」。「不能說的‧秘密」成也周杰倫,敗也周杰倫,成是因為他的明星光環,讓很多人買票捧場,敗也是因為他光環太甚,認為這部片只是給他耍帥用,沒什麼價值。但不可否認,台灣很久沒有「賣明星」的電影了,而且拿掉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也還是一部有著良好製作的電影,可以說是台灣商業電影死灰復燃的一線生機。

提很多無關緊要的,我只是要說,現在台灣人居然會討論國片好壞,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展。顯然無論國片優劣,至少都有被看見,這在20年前根本不可能發生。但從多數人的錯誤認識,也可以知道台灣電影缺乏整理,雖然已經有國家電影與視聽中心,還是緩不濟急。

回到那部新上映就被大肆批評的雷片,我從預告就可以感受到那股濃厚的胡搞氣味。但這種不知所云的電影,其實反映出台灣電影持續有資金投入,也有人覺得這是賺錢的管道(無論是否真的能賺到錢)。我如今看待這類娛樂市場,會著重關心非主流、B級片範疇,這些看起來不入流的影視作品,才是真正撐起產業的基底。好萊塢大片廠固然是大製作大手筆,但諒他們也難以養活大批的龍套演員、特技人員跟CG動畫後製公司,他們仍然需要不那麼細緻的、成本比較低的、大量製作的電影來維繫生計。之前就有人介紹過美國一間專門出低成本B級片的公司,雖然粗製濫造,但保證獲利。而且這種成本低、彈性高的製作,也成為某種人才儲備庫。

台灣當然還無法發展出B級片的「產業」,這種「爛片」已經是極限。票房我不敢說,但可以給演員露臉的機會,給工作人員開工,只要背後資金確實到位,他們有口飯吃,我不會對這種片有什麼不滿。坐立難安的電影我也看得不少,那些電影導演甚至覺得自己拍得很嚴肅、很認真,但說穿了,兩者之間又有什麼真正的差異呢?發展台灣的影視產業,我想最根本的還是獲利,有獲利,有資金持續投入,就有不斷發展的機會跟可能,這也是為什麼香港電影界不斷北上的原因。不過中國電影的審查機制是產業的慢性自殺,再大的市場基底也無法抵銷,審查機制所扼殺的可能性,最終會讓中國影視走向一片荒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