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社區的布爾喬亞

海鯤遺音
6 min readMay 24, 2020

--

網路名人a.k.a台北市議員呱吉因為再度在自己的臉書上爆走引起爭議。把「台派」當作負面詞彙來詈罵,已經不是他第一次,但這似乎是他的習慣,我認為,某種程度上也暗合台灣社會(或侷限為「台北人」)主流的思想。

我有追「上班不要看」,偶爾也會看他自己頻道的直播節目,雖然沒有追得很勤,但大致從看過的影片跟其他頻道訪談,可以拼湊出一個模糊的生長過程:他的家庭是本省人背景,父親是從外縣市到台北打拼的一代。但跟搬到三重、蘆洲,從事藍領工作的南部人不同,他是從小生長在民生社區的台北中產階級的小孩,享盡台北得天獨厚的資源,台語破爛到宛如外省人家庭出生(但引以為樂),喜歡端著一個布爾喬亞的架子,覺得自己是文化爛熟(sophisticated)的表徵(他很常在影片中炫耀自己見過的場面、吃過的美食、使用的精品,以及讀過的書、聽過的音樂、看過的電影諸如此類)。

他年輕的時候待過小劇場,在台灣知識大爆炸的90年代跟著「大哥哥大姊姊」當了一段台北「臭い」強烈的波西米亞,後來到了發展勢頭正旺的遊戲公司任職,宛如1980年代從嬉皮變成雅痞那樣,左派浪漫的中二在職場上磨成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囚徒──但他可以說是人生勝利組,因為他曾當到非常高階的主管職,住在台北精華地段,還有老婆(與數隻貓)相依相偎當著頂客族。即使他撩下他的身家去開了「上班不要看」,後來甚至又去當了市議員,他的階級地位是一點都沒有改變的。歲月靜好的時候,他可以到處品評美食,細數一些昂貴而小眾的愛好,使用一些非常精緻而要價不斐的東西來彰顯自己是有格調、有歷練的社會人士。

這個世代的這種階層,相較於他的父執輩,已經很敢於對自己的政治表態,畢竟他們也曾經歷過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過程。雖然當時可能年紀尚小,無法直接參與,但他們比起身在白色恐怖中的上一代,已經不會有恐懼,肯對政治發聲,並勇於挑戰當權。但他們同時也非常政治潔癖,特別是活在都會區的中產階級,覺得自己客觀理性,覺得自己有社會關懷,卻仍然覺得「政治很髒」。這類人雖然會討論政治,卻很害怕沾染到任何意識形態的標籤,什麼藍綠、統獨這種選邊站的分類,他們會自我標榜是選人不選黨,是看議題做選擇的「中間選民」。他們對政治有種莫名的理想,覺得台灣的民主政治應該要走向他們理想的那個境界,現在不管做了什麼,只要不到他們的標準,就可以批之罵之。

呱吉是個比較特異的例子,因為一般而言,這類中產階級僅止於滔滔不絕講自己對於政治的看法,甚或還會故作清高的說「我從來不投票」以示「清白」,說難聽點就是政治利益的收割者。但呱吉比他們好的一點,是他真的踏入政治,去選了市議員來實踐自己一直以來想像的政治樣貌。顯而易見,在政治潔癖的先天架構下,他自然是以無黨籍的方式參選,並且以類似空降的方式,在沒有事先培養地方人脈與社區連結的情況下,挾「準」公共人物的人氣與空戰操作來打選戰,而且還真給他選上了。我相信這對他是一個激勵,但看他這兩年來頭髮急白、面容憔悴的情況,可以猜測他真正涉入其中,其實還是面臨諸多困境。

台北市是全台灣最缺乏在地連結的行政區,大量的外來人口構成台北的本體,所以在選舉時,表面上說是最議題導向的選區,沒有盤根錯節的地方派系與角頭的競爭,但反過來看,台北市也是最缺乏鄉土意識、人際連結與核心價值的地方。然而即便如此,台北底層的居民社會依然存在,當台北市議員,其實就是要處理這個最底層的部分。租屋上班族、外地大學生這種比較外顯的表現,反而一點都不重要。呱吉雖然自我認同是台北人,但在真正的老台北眼中,他不過是剛剛落腳到台北第二代的「新住民」,而且到目前為止,也看不到他有要落地生根(生小孩)的樣子。這樣的人,到底可以幫台北市民爭取到什麼權益,實在很啟人疑竇,我想這也是他選上之後需要不停回應地方的大哉問。

回過頭來討論他對詈罵「台派」的爆氣言論,基本上就是他本來政治潔癖的反映。他雖然人在政壇之中,仍覺得自己要置身事外,做政治的批評者。當然,也許一部份是因為他在議會中看到很多事情,知道是非價值的基準,往往不是可以藍綠一刀切。民進黨也許有志同道合的盟友,但也有倒打一把的(但有趣的是,至少從我聽到的內容,我還沒有聽聞有任何國民黨議員在進步議題上跟呱吉是同一陣線的。但呱吉對這種情況好像不是很在意)。總而言之,他無法接受非黑即白的標籤化劃分,但他氣急敗壞之間,無法用他擅長的長篇大論來討論這當中的細微之處(或是他總要等到直播時才要講,這樣才能換成錢),結果他也成為非黑即白的貼標籤者,一如既往。

至於他不能接受的迷因。我必須要說,身為「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粉絲,我基本上沒看過「上班不要看」以外的呱吉迷因圖。他可能連同公司裡的成員惡搞他的部分都一起算進去了,所以有種「呱吉一直被惡搞」的錯覺。但說實在,拿掉「上班不要看」的影片,呱吉的網路形象其實沒有不好,在其他Youtuber的形象中,他還是事業有成、有能力、有品味的中年男子(好吧就中年男子這部分可能他很在意)。他之前雖然因為「上班不要看」的操作,「呱吉吃大便」這個招呼語一直跟著他,但這也不到改圖或是迷因的程度。當然,可能有很多惡意攻訐,是我們這些外人不知道的,但這就是當網路紅人的現實。今天才傳出日本實境節目「雙層公寓」中一位成員木村花自殺,據說就是因為網路霸凌。言論攻擊雖然不見得傷到皮肉,但我知道這對一個人影響不見得比真正受傷來的輕微。可是呱吉並不是現在才在當youtuber,也不是現在才爆紅。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若從2018年開始算,也兩年了)中,呱吉一直用這樣的方式在處理自己所面對的壓力,我想他需要再花一集直播的時間,好好的自我剖析(或是找個心理專家來討論一下)。

呱吉當然是聰明的,我很肯定。但這當中又充滿太多「小聰明」,我覺得這是小資產階級的壞習慣。他們總覺得可以用滑頭來處理一些真正棘手的事情,卻無視類似的狀態一直累積會造成更大的問題,往往最終走到無法收拾。「上班不要看」在兩年經營下,呱吉的形象被塑造成「偶爾會爆走或掉漆,但大體上還是一個有格局而且肯照顧員工的老闆」的形象,我不知道這個形象是不是如實反映他的現狀,但他經營youtube迄今,「上班不要看」某種程度上確實成為他的保命符。這次的爭議,對我而言仍不算太嚴重,基本上也是奠基在「上班不要看」之上。我不想把有這樣聲量與影響力的人劃到我的對立面。但我仍要說,像他這樣,過著體面的生活,去國外比去南部還要頻繁的四十代台北人,實在要萬分注意自己可能就是香港人口中的「左膠」。這對台灣而言,其實是可割可棄的,不得不慎。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