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倉院在東京

海鯤遺音
4 min readNov 5, 2019

--

東京國立博物館外面的看板

因為新天皇即位,日本舉辦一連串慶祝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正倉院特展。

正倉院屬宮內廳管轄,自戰後以來,「正倉院寶物」一直是在奈良國立博物館展出。漫長七十年間有過幾次在東京的展示,但整體而言是以奈良為主。今年當然奈良也有展出,於是出現一個關東關西合展正倉院的盛況。

我看了兩個展,要說規模,東京要大得多。東博平成館的特展展區內特別複製了等比例的正倉院部分建築,還複製了正倉院的門,非常下重本。除了平成館,還在東洋館的放映廳播放所謂的正倉院VR影片,不可謂不用心。但若從策展概念來說,我比較喜歡奈良的展。奈良展有主題,有呼應,感覺得出來策展人駕輕就熟。東京展賣點高,但基本上就是一直不斷重複「正倉院很重要」這件事,比較沒有什麼特別的主題。

展廳內部的正倉院等比例複製
螺鈿五弦琵琶複製品

當然,這次東京有個大明星,就是正倉院藏的五弦琵琶。雖然正倉院藏有數把琵琶,但似乎五弦琵琶特別受到矚目,可能是因為這是目前傳世唯一的唐代五弦琵琶。中國人對這把琵琶也情有獨鍾,連范冰冰演楊貴妃的時候,都要抱著這把琵琶跟唐明皇訣別。東博特別給五弦琵琶獨立的展區,為了分散觀眾,還放了一把複製品在旁邊。但大家還是蜂擁擠往五弦琵琶的展示櫃,我說實在的,幾乎看不到,就算看到了也無法好好端詳,因為旁邊一直有人要擠過來,工作人員也不斷催促你「緩慢的移動」。這種看展的品質真的無法很好。

從美術史的角度看,五弦琵琶能討論的課題也不多。五弦琵琶整個器身都以螺鈿與玳瑁裝飾,這種裝飾手法其實常見於正倉院寶物當中,雖然極其絢麗,但並沒有獨一無二。就圖案上,除了遍布琵琶的花卉圖案外,就是捍撥(琵琶正面腹板以撥子彈奏的區域,通常會用皮料包覆,用來抵擋撥子彈奏長期的摩擦)中有以螺鈿所製的胡人騎駱駝彈琵琶的圖案。胡人騎在駱駝上彈奏樂器,很常出現在唐三彩製的大型明器上,算是唐代很鮮明的時代特徵。不過也因為如此,就內容來說,其實沒什麼可深入討論的部分。倒是其他的琵琶捍撥圖案是山水圖案,就曾有研究就此討論唐代山水畫的課題。即令是正倉院所藏的阮咸,其背面的銜綬鸚鵡紋,也有符號傳遞的問題可資討論。

簡單來說,我對東博一直炒作琵琶有點厭倦。雖然他成功了(我在東京博物館光買票到排到可以進室內就花了兩個小時,可以看到人潮之洶湧),但商業操作的斧痕太重,我不喜歡。其實東京跟奈良,除了賣點的琵琶只有東京有,其他的展品大同小異,奈良的展品整體而言,搞不好還比東京要精緻一點。比如奈良此次展出的金銀平文琴,精采程度毫不遜色。但東京展的強項,除了下足重本外,他們還把館藏的法隆寺獻物拿出來展。法隆寺的傳世品在時間上與正倉院差不多,有可以比較之處,這點就是奈良所不及的。

另外要說東京展的「VR影片」,我專程花錢去看了,發現其實就是一般的放映。雖然以3D建模正倉院與琵琶盛情可感,但這終究不是VR,又或者日本的VR跟台灣的VR可能並不是一回事?就這個層面來說,台北故宮顯然比較有「科技」上的意圖。但就算只是單純的放映,我也覺得有所不足,還不如敦煌莫高窟遊客大廳放映的導覽影片,同樣是3D建模全景影像,敦煌的觀影經驗都比較有科技感得多。

正倉院是每年秋天奈良國立博物館的年度大事,東京算是躬逢其盛,我想對於平時難得去一趟奈良的東京人來說,確實是一次很好的展覽機會。我也很感佩在日本看展的人潮,這次我發現跟過去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年輕人的比重增加了(當然可能參雜了一點中國人),顯然新皇即位,確實對日本有種煥然一新的感受,希望可以讓日本邁向新的境界。就文化的認識上,台灣算是剛剛開始,我覺得無論是專門的研究,或者是對一般大眾的推廣,都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能夠像日本這樣對自己的文化有這樣的熱成,一直是我內心對台灣人小小的期盼。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