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時代的裂縫

海鯤遺音
Dec 4, 2024

--

瓊瑤在自殺前上傳了一部影片,像是對社會的宣告。但即使一直活在自己的粉紅泡泡內,海水一樣讓她驚慌失措。

在12月3日晚上韓國的戒嚴「鬧劇」後,台灣隔日的大新聞是瓊瑤自殺的消息。瓊瑤自殺,雖然驚詫,但又覺得在情理之內,也因為她在台灣社會的高知名度,一時間許多人紛紛寫了文章紀念,與差不多時間癌逝的劉家昌視為「一個時代的結束」。雖說近年來逝世者眾,但如果是劉家昌、瓊瑤,確實可以看成是某種象徵性的「結束」:黨國文藝美學的結束。

台灣的黨國時期可以說是時代的「裂縫」,因為國民黨丟掉了大陸,踉蹌到台灣,才得以成就出一群「他們」。他們是誰?他們是在國民黨庇蔭下得到發展的人,如果在大陸,以他們的本事,可能混不出個什麼名堂,或是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但因為在台灣,很多舊中國的菁英沒有一起過來,台灣的菁英也被殺掉了一批,社會出現的真空,剛好讓他們填補進去。

要說他們的產出,不能說是頂好,比如瓊瑤,言詞拖沓,拗口又不自然,放在戰前的中國,文采不若鳶湖派,尖刻也比不上張愛玲之流。可是戰後台灣的文學環境一片荒蕪,還有政治審查,只剩下風花雪月可以勉強存活,要鬻文維生,也只有這條路。但徒有空間還不夠,這些人最大的優點是勤快,所以瓊瑤年年出版大量新書,成為暢銷作家。李敖也是,雖說李敖自豪自己的白話文是五百年來第一人,也不過是因為他在台灣少有人跟他競爭,而且他也勤於筆耕,散文、評論、小說無所不寫,他晚年曾云自己的兒子李戡寫文比他快又好,可是就文章出產的速度,李戡較之乃父實在差得多了。劉家昌也是,他的品味不能說好,但確實多產。勤快多產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的常態,一來格調不用高,堪用就好;再者當時幾乎是獨佔事業,出多少賺多少,何樂不為。這也讓那一輩的人普遍覺得,只要勤快就能發財,但實在不是因為勤快,而是他們剛好能填補空隙,占了先機。而這空隙,是國民黨成就的,不是國民黨丟了大陸,又到台灣進行高壓統治,不會有他們發揮的機會。白色恐怖固然在政治上風聲鶴唳,卻不是萬馬齊瘖,只要在黨國羽翼底下的,就容易有竄出的機會。

他們吃了最早的紅利,站穩腳跟,瓊瑤甚至跨足戲劇,成為台灣最早做IP產業的文創先鋒。但也因為這樣,台灣的大眾文化被他們定型,成為一種空中樓閣式的敘事。看晚年以他的作品改編的連續劇就可以看到,男女主角的背景設定幾乎不會在現實社會中出現,台詞劇情也不是一般會聽到的內容。但因為台灣是後來才開始使用北京話的社會,所以也不覺得有什麼扞格之處。清宮戲就更有趣了,基本上就是穿著旗裝演瓊瑤的幻想,但那是瓊瑤電視劇的鼎盛時期,風頭無兩,就是楊佩佩也難以匹敵。

這種架空的劇情,對台灣文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卻很適合橋接到改革開放後文化貧瘠的中國,所以中國很快就接受了,而且成為壯大瓊瑤的養分。瓊瑤後來到中國拍戲,都是實景,而且美術非常細緻,可說是把中國當成她揮灑的畫布,滿足她心中構思出來的粉紅泡泡。後來中國也理所當然的承接過去,好像這是從他們長出來的戲劇傳統跟內容,就像到現在所謂「內娛」仍然有高討論度的還珠格格系列。

簡單的說,台灣的環境養出瓊瑤這樣的時代寵兒,但他們又多半回流中國,成為共產中國那個時期消失的流行文化的替代品,反而讓台灣整個空掉了。今天台灣幾乎像是重新來過一樣,在政黨輪替後才緩慢的積累出屬於台灣自己的大眾文化與視聽內容。但他們的存在,一直讓台灣有種「中國代用品」的感覺,他們販賣虛假的中國情懷,但實際上卻是台灣一直供養他們,讓他們不虞匱乏,讓他們在時代的裂縫中,得以有著戰後中國人難得享有的文化優勢與寬裕資本。

所以,他們逝世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我蠻樂見這個時代結束,他們吃掉台灣大量的紅利,卻不是台灣文化的養分。瓊瑤還好一點,她筆下架空的、自我完善的世界,其實頗為枯乾,但還是有娛樂性質;劉家昌則真的是當下很熱,時間一過就被拋棄了,他自己也被時代拋棄,變成格格不入的模樣。他們結束了,我們才可以稍微校正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態。剛好這幾天馬英九基金會找了中國的大學生跟運動選手,用「交流」名義來演兩岸親善的戲碼。他們在台灣格格不入的狀態,是台灣人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拉出來的距離。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