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

海鯤遺音
6 min readDec 15, 2019

--

大阪歷史博物館內部

今天去逛了大阪歷史博物館,位於大阪城旁邊,是一棟與NHK大阪放送局鄰接的大樓。雖然外觀相當高,不過實際上的展示空間只有6樓到10樓的面積。

大阪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原先在大阪城區域內的「大阪市立博物館」,舊館舍原本是陸軍第四師團司令部廳舍,博物館遷走之後,成為複合式的大阪城遊客中心,裡面有紀念品店、餐廳等。新落成的大阪歷史博物館用了模擬景象來展示大阪的歷史,這種手法也可以在台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看到,我猜就是受到大阪歷史博物館的影響。

博物館的常態展示,網路上介紹很多,我不再贅述。我想講的,是我在看展的時候,碰到一群中國來的觀光客。這群觀光客聲音非常的吵雜,尤其導遊嗓門特大,讓我想避都避不掉,只能設法跟他們錯開。但狹路總要相逢,到了最後一個樓層,不得已還是碰到他們。我就不經意聽到他們說「中國自秦代以來,日本就一直抄襲,或說是借鑒中國的文化吧,這說到底還是我們中國文化……」聽得我一陣反胃。我實在看不慣,只要講到日本過去的文化,中國人就一定要把睥睨的心態擺出來,一副自己是天朝上國,別人都落後野蠻的樣子。問題是,日本人是仔仔細細把這些東西復原出來,還認真追溯自己的文化根源到中亞、伊朗等地,相較之下,中國人雖號稱是日本的文化源頭,如今卻只是拿著考古的文物洋洋得意,然後在西安大拆特拆,新蓋了幾棟仿唐建築,就覺得自己上接漢唐。我覺得這種心態,正好反映出今日中國人的粗俗無文。

中國人在心態上佔日本便宜是方方面面的,只因為日本接受了唐代的文化,中國人就自得意滿,覺得自己比日本優越。我看到梁文道一篇「天皇的黃袍,首相的燕尾」,討論何以日本可以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成這麼好。但他的持論卻是將丸山真男對日本文化的說法扭曲成「日本人一直沒有辦法在思想的層面上,把他們以往所積累的一切,自覺地當成一套有原理、有層次,有結構的傳統。」本來文章想要討論,何以中國無法像日本那樣可以融合傳統與現代,結果被他這樣一寫,好像日本這種文化的特質變成了一種缺陷,而中國的「不能為」才是某種正道。這種有事沒事就要倒打日本一把的心態,我真的很難理解。

說起來日本人是非常著迷於討論自己的文化的,從明治維新以來,因為面臨強大西方勢力的衝擊,引起日本人的巨大焦慮,「何謂日本」一直是日本知識界的重要命題,他們一直想要找到一個有普遍意義的「日本性」作為界定自我的立基。但姑不論日本人如何看待自己,也絕對輪不到中國人對日本文化指指點點。梁文道這種扭曲的定義,本身就站不住腳。除了日本之外,韓國也算是將傳統與現代折衷得很好的文化,韓國可是深受儒家(尤其是朱子學)思想影響,為什麼中國在文化的融合上也不如韓國呢?Alex Kerr這位曾經批評日本文化淪喪的日本通,在移居曼谷後,曾寫過《發現曼谷》一書,提到泰國文化與日本文化諸多相似之處,泰國也是將傳統與現代融合得相當好的國家。難道泰國也跟日本一樣,擁有「沒有結構的傳統」?

追根究柢,中國人對日本長年的阿Q心態,在我看來,不過是奠基在中國人自身的無知,以及不滿日本實際上比中國要好的實情。雖說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日本,但除了那個空泛的數字以外,諸如人均收入、生活環境、國際地位,甚至是國民素養,日本都遠遠拋離中國,讓中國望塵莫及。大阪歷史博物館在中國人眼中可能沒有什麼值得說嘴之處,但憑著中國第二大經濟體和所謂「五千年歷史」的膨風自稱,迄今也生不出一個城市博物館,饒是西安、洛陽這種漢唐古都,除了蓋一個宛如陵寢一樣的博物館把所有地底下挖出來的東西擺在一塊外,對於這個地方的歷史,在這裡生活的痕跡,完全不在他們關心的範圍內。說坦白的,中國人拿著漢唐盛世自溺,但如今的「唐代文化」,基本上只是墳墓與窖藏品的總合,中國人如今想要復原唐代的音樂,甚至要借鑒日本留下來的曲譜。到底誰在傳承文化,不言而喻。

日本的傳統如何與和現代化(或曰西化)協調,我覺得這可以是個很宏大的題目。但如果單純就日本文化的發展來看,他們一直都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唐代文化是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因此他所表現出來的情況特別明顯。但除了唐代文化,比較之前的百濟、與唐代同時的印度(主要是佛教)、以及之後的吳越國、宋代、朝鮮、乃至於後來的西方國家,一層一層的疊加,成為一個日本文化的樣貌。也就是說,即便是他們自西方學習各種文化,像是建築、服飾、飲食,最後都應該視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就像正倉院寶物一樣,雖然文化的母體是唐代,但我們應該將這個視為日本文化。也就是說,看似西方文明的部分,已經內化成日本的一部份了。

這種層層疊加的日本文化特徵,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日本文化有強烈的延續性。中國人號稱自己的文明五千年,實際上每次在朝代更迭時,中國文明基本上都是近乎滅絕,唯一留下來的只有儒家經典那種類似指導方針的內容,但實際上許多與民生相關的文化,基本上都是重頭來過。相較之下,日本文化的延續性就比中國強烈的多,至少日本並沒有經歷過像中國那種徹底的毀滅。僅就佛教的狀態比較,就非常清楚。迄今日本仍延續著唐代以來的佛教儀式傳統,即便延伸出來的教派眾多,但根基是沒有很大變化的。相較之下,唐代的佛教系統在五代時幾乎消失殆盡,當時位處江南地區的吳越國,甚至要去朝鮮半島和日本請回佛經來振興佛教,之後佛教的發展也與唐代大異其趣。現在我們熟知的漢傳佛教,甚至是民國以後復興的樣貌,跟清代也大不相同了。信仰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說是其他的部分。中國人自己為自己有個儒家文化的核心,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說法。試問自民國以來,到底有誰高舉儒家教條在管理人民?就連蔣介石在二戰時所推行的「新生活運動」,與其說是儒家思想,不如說是德國納粹那套道德理念的山寨版本。共產黨當權後就更不用說,儒家思想根本就拋諸腦後,現在的中國人學習儒家,我覺得跟他們被基督教十誡是差不多的意思──都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也就是說,中國人其實是沒有文化的,所以對於日本這樣文化層層堆疊的樣貌感到困惑。中國人說日本文化是融合,那是因為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早就沒了,只能拿西方的東西填充。有些台灣人,或在台灣的中國人說,台灣保留了比中國還要多的中國文化,但在我看來,中國人所稱羨的什麼「傳統美德」,基本上都是奠基在西式教育的道德素養上,比如台灣人講「請、謝謝、對不起」,是政府刻意強力推廣的結果。在西方世界,街上不小心碰撞互相致歉、進入商家時問候店員、如果跟陌生人對到目光會相互問好,這都是一位有起碼教養的人應該要有的行為。台灣所推廣的,都不過是西方起碼的禮貌,但在中國幾乎都不存在。所以中國人用自己坎井之蛙的眼光稱讚台灣人的教養,實際不過是中國人距離西方世界的標準太遠而已。

中國人對台灣尚且如此隔閡,對日本當然更難以理解。再加上中國人把唐代文化據為己有,認為是「自己」影響了日本文化,對此沾沾自喜,還藉由這種旅行團的方式一再強化,他們當然不可能知道,日本文化何以可以「融合」,而中國卻不行。中國人真正要做的,不是對著其他的文化大惑不解,而是應該先試圖了解自己是什麼,先用毫無成見的心態好好認識自己以為的「五千年文明」。連這都做不到,再怎麼將關心圍繞在日本身上,也是枉然。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