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韓國瑜選上立法院長,很多人悲嘆過去八年改頭換面的國慶設計又要走回頭路,因為主事者例常是立法院長。但執行者「文總」,多數人其實對他不太清楚,甚至有些人驚訝發現文總的全名是「中華文化總會」。
文總的前身其實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文復會),李登輝任內改成「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陳水扁任內改成「國家文化總會」,又在馬英九任內把「中華」放回去,成為「中華文化總會」。現在幾乎都把「中華」拿掉,只稱「文化總會」或「文總」。總之,這是一個歷史悠久,而且妾身未明的機構。
因為寫論文的需要,我試圖去找文總過去對應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相關研究時,意外發現相當有限。雖然很多人在研究1970年代以降的台灣政治時多少會提上一筆,但真正對文復會進行專門討論的著作不多。最新近的研究似乎停留在日本學者的著作,還是十餘年前的事情。對文復會乃至後來文總的認識,仍有很多未明之處。
文總的曖昧身分,說明這是過去黨國不分的威權年代遺留的產物。但為什麼他既不是正式的政府編制,也不是黨部單位,而要用一般社團法人登記,沒有人能說得清楚。表面上看起來像國民黨為了沖淡政府涉入文藝活動的痕跡,所以用社團法人這種類似民間團體般的機構來執行。但會長是總統,主要委員都是高官政要,根本欲蓋彌彰。我也懷疑是不是要規避立法院審查預算的掣肘,但1970年代的立院根本是蔣介石的禁臠,好像也無須如此。到了蔣經國執政之後,索性直接在中央設置「文化建設委員會」,一樣主管文化事宜。中央有了名正言順的主管機關後,文復會更像是雞肋般的存在,所以何以留存至今,實在非常值得玩味。
文復會的成立一般通說是因應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反制措施,但晚近研究都認為文革像是藉口,實際的理由仍不太清晰。有認為是國民黨要轉移遲遲無法「反攻大陸」而用來轉移目標的舉措,也有說是用來徹底落實台灣「中國化」的政策目標。我基本上認同文復會的實際作用是讓台灣全面「中國化」,而文革剛好是發難契機。因為文革的核心意義就是「去中國化」,蔣介石則一直有一個理想化的「中國」藍圖,在他權力已經穩固,經濟又開始發展的時間點,可以讓他有遂行的機會,便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起點是國民大會所在的中山樓新建落成時,蔣介石所發表的演講辭。這間建築不僅是國民黨來台後最大規模的新建中央官舍,而且興建地點是在培養國民黨高級幹部的「革命實踐研究院」旁邊,之間的連結耐人尋味。中山樓找了修澤蘭設計,修澤蘭以充滿各種特殊造型的現代建築著名,但這座中央交辦的官方建築,他採用蔣介石屬意的「古典復興」風格,外觀是華北宮殿式建築,但建築方式與內部空間則是西式。這種帶有「緬懷故土」意味的「中華復古風」,廣泛出現在國民黨相關的建築物上,比如國立歷史博物館、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重建的台北城門、文化大學等等,這系列建築的最高潮就是當作蔣介石靈堂的中正紀念堂與兩廳院。
雖說新建建築並不是由文復會所負責,但從這樣的歷史背景,可以看到國民黨(或者更針對地說,蔣介石)想在台灣「再造中國」的渴求,文復會於是肩負了改造社會的關鍵任務。所以日本學者認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其實是二戰時「新生活運動」的延續,學校中要推動生活規範、人際禮儀、道德教條,教授三民主義等,是「復興運動」的一大重要工作。姑且不論在當時有多少程度的落實,但如今台灣人多少還是受到這種「中華文化」的影響。
文復會也涉入大量的藝術活動,比如推廣京劇(台灣稱國劇或平劇),舉辦各式水墨或書法展覽,重印古籍經典等,但這些活動不會冠上文復會之名,主辦出資的單位也往往是教育部、觀光局等中央部會或地方政府,再加上很多原本已經行之有年的活動也往往算成「復興運動」的一環,比如全省美展,所以「復興運動」到底實際上包含多大範圍,很難確定。在當時並無官方文化專責機構的情況下,文復會就像地下文化部一樣,象徵性的統籌所有文化養成工作,可是文復會並沒有太多經費可用,大部分實際工作的人力物力仍是攤派到各部會或地方當中。這種疊床架屋、妾身不明的狀況,可說是國民黨推行政策上最鮮明的特徵。
1980年代後,因為文建會成立,文復會的功能很大程度被文建會所取代,而且文建會成立之後開始進行學術研究、田野調查,展開地方社區營造,可以說比文復會更進一步的本土化,文復會顯得更為曖昧。可以說從文復會到文建會,是國民黨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化整為零的過程,從由上而下提供一套意識型態進行「教化」,到透過闡揚「本土」的方式來彰顯作為「中國人」的身分,更為細緻且更容易帶來困惑。這也是何以台灣還是有很多人對「中國人」的自我認同感到理所當然,這背後其實是國民黨綿密漫長的文化滲透所致。
可以說,現在台灣人對「中國」的混亂認識,源自「復興運動」與義務教育中的各種洗腦。雖然進入2000年代後,這樣的情況已經不復見,但接受這套教育的人依舊佔據台灣大部分比重,且深刻影響台灣的娛樂媒體環境。更不要說中國在改開之後,大量「借鑑」國民黨在台灣的文化洗腦內容,現在中共對「中國」的認知與解釋,幾乎是國民黨的翻版,只是換掉特定詞彙而已。所以國民黨人對中共的文化統戰語言感到熟悉,中共也樂得用這套內容繼續坑騙台灣。
扁政府時期由國民黨批評的「去中國化」,其實是復興運動塑造的價值觀退燒後比較浮出水面的徵狀,既得利益者害怕他們賴以維生的體系被台灣本土文化擠壓後消失,所以拿出「中華文化」的大旗奮力吶喊。但「中華文化」因為是捏造出來的、架空的東西,當他們一再重述時,當中的不協調與空洞就會顯現出來。就像過去國民黨所拍攝的許多愛國電影那樣,終究消失在時代的長河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