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回條例

海鯤遺音
5 min readSep 4, 2019

--

在內外交逼的困局下,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終於發表公開聲明,明確回應香港運動所提出的五大要求。從六月中開始,送中條例的爭議延續近三個月,在犧牲數條人命與數不盡的傷害後,才終於換到林鄭月娥一段簡短的回應。

香港人的抗爭發展至今,令我非常驚奇。要知道,大家對香港從來的印象,就是典型的政治冷感,香港人一般都迫於生活壓力,每天只能「搵食」過日子,政治既不是他們能碰的,多數也沒有意願參與。這樣的情形在「雨傘革命」後開始改變,港人對於現有的政治制度不滿愈積愈深,想要用各種方式來改變。然而香港的小圈子選舉,幾乎不可能代表民意,更不用說有什麼變革的可能。即便如此,基本上香港人仍試圖適應現狀,希望從既有的有限方式,在中共壟罩的香港政府當局下找到出路。

對香港人而言,貧富懸殊、環境狹仄、甚至被中國移民佔據巨量的社會資源,都還不足以成為香港人上街抗議的原因。這次的送中條例,表面上是要解決香港人在台灣犯下刑案的移送問題,但實際上是破壞一國兩制的精神,屆時中國就可以「依法」任意移送嫌疑犯到中國,香港的法治環境將蕩然無存。

雖然1997香港移交中國之後,中國一直以領土範圍自認,但實際上中國為了保持香港的特殊的金融地位,仍讓香港維持獨立的政治、外交、法律、金融系統,使香港成為「國中之國」,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國本身是極端封閉的體系,無法與世界接軌,為了取得外國的投資,不得不用香港為白手套,而中國的企業也往往以香港為跳板,才能參與國際經濟。而香港之所以在歸中國統治後還可以有這種地位,說來弔詭,卻是因為美國的國內法確保香港有獨立的關稅區,才使香港維持不墜。

但美國立法確保香港地位的前提,在於香港可以維持1997年以前的獨立政治與法律制度。雖說如今特區政府無異於北京的傀儡,司法的地位也大為衰退,但無論如何,總是跟中國有所區別。這個區別讓中國深惡痛絕,卻又不得不倚重,所以才會出現送中條例的鬧劇。中共授意港府自行提出送中條例(還要牽扯台灣)以消弭中國與香港的區隔,但這樣卻等於摧毀香港之所以有獨特金融地位的基礎,這也是為何引起許多香港人的憤怒,使他們一再一再上街頭,提出五大訴求,阻止香港政府的蠻幹。

運動一開始的浩蕩聲勢,固然引起國際的關注,卻沒有讓港府有半點讓步。林鄭月娥用話術搪塞要求撤回的訴求,引起更大的反彈,港府卻無法進一步的回應。從這個時候起,就可以知道,香港特區政府負責的對象其實是北京,而不是香港市民。也因為如此,香港市民走上街頭,港府唯一採取的措施就是要警方以可以施暴的極限加以遏阻,包括放催淚瓦斯、噴胡椒水、射鋼珠彈、噴射強力水柱,甚至是直接以警棒毆打人。其實這種作為就跟中國境內鎮壓民眾示威的方式沒有兩樣,只是中國可以更肆無忌憚,甚至直接調動軍隊,以屠殺的方式打擊示威運動。香港畢竟無法封鎖網路、阻止記者報導,所以只好以御用媒體引導輿論,說這些出來遊行的民眾是暴民,用大量網軍洗風向,並在歐美國家動員中國人反對香港的遊行運動。

中國的舉措並不讓人意外,意外的是香港人竟為此堅持了兩個多月,不管警方的攻勢多嚴厲、配合的港鐵與其他政府單位讓他們的行動遭到多大的障礙,他們仍然每個星期都堅持上街,不斷要求政府回應他們的訴求。當安全帽、口罩、防毒面具等用以保護自己的用品在香港逐漸成為禁運品後,香港人甚至化整為零,到台灣來大批採買,甚至在台灣募集安全帽等,以過去香港慣常的靈活姿態來應對運動接連面臨到的衝擊。如果我們將香港特區政府視作暴露在國際社會底下的中共政權,可以看到這個政權如果沒有血腥鎮壓、封鎖資訊的手段,基本上就是對社會運動束手無策。

林鄭月娥在僵持近三個月後,終於在今次的公開講話鬆口講出「撤回」二字,這或許也是北京當局在內外交逼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的讓步,畢竟嚴格來說,這實在是對中國最沒有負擔的讓步。而其他的回應,基本上仍是以拖待變,或者是說,先暫時取得喘息的空間,試圖熬過十月一日的關鍵時刻。北京當局到底有沒有對策?目前看起來似乎是沒有。雖然林鄭月娥承諾要聆聽市民心聲,但實際的作為是什麼尚屬未知。畢竟香港特區政府不是民選政府,理論上沒有任何跟市民對話的基礎,而且港府配合中共的輿論引導,將問題歸咎在港人對現狀不滿,好像市民是鬧脾氣要糖吃的態度。這種思維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港府表面的說詞,但如果他們心裡面真的認為是如此,我想所謂的「溝通」不過是笑話。

林鄭月娥此時才講撤回,固然是太慢,但對北京而言,這時候鬆口,才能夠避免中國其他地方起而效尤。如果連香港,尚且要兩個多月不斷的抗爭,加上犧牲人命、大量的人受傷、逮捕、人身受到威脅,國際不斷施加壓力的情況下才能換到一句「撤回」,中國其他地方若要比照辦理,勢必要付出大過香港數倍的代價,可能還不一定換到一句貌似妥協的說法。與其說是要解套香港,不如說是試圖讓香港對中國其他地區的影響降到最低。

香港的情況,其實並沒有那麼茲事體大,只是對中國而言,任何在香港疑似退讓的舉措,都容易成為中國其他地區的維權的根據,這才是中國最深層的恐懼。在香港抗爭期間,中國內部其實也發生了許多次抗爭,但這些抗爭資訊都被強力的網路屏蔽給刪除,也迅速出動了武力去鎮壓。說明中國面對類似的情境,只能採取最僵化的手段,一旦香港成為破口,中國就很難再繼續用類似的模式處理。因而香港的長期抗爭,對中國絕對是棘手。現在中國傳出的「外國勢力介入論」,縱然是故意錯帶風向,卻也顯示香港的抗爭狀態,若以長期來看,優勢絕對是站在抗爭者這一方,畢竟整體而言,抗爭者的手段、持久力、應變方式都比港府與警方來得靈活很多。當然,如今走到這地步,縱使林鄭月娥撤回條例,也已經無法平息這場紛爭,抗爭也已經上升到要求雙普選。這其實是另一場賭注,到底民眾持久力會不會延續到十月,面對更難妥協的要求,中共是否就讓黑警無日無夜的攻擊民眾,這個代價,中國可以承受嗎?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