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摩尼教映射出來的窪地性質

海鯤遺音
Dec 20, 2024

--

元代《冥王聖幀》部分,大和文華館藏

摩尼教是西元三世紀左右出現的宗教,根據教主之名「摩尼」取名。該宗教出現在波斯帝國,後分別向東西傳播。這個據說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與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內涵的新興宗教,在傳布的過程中不斷遭到基督教、佛教或之後伊斯蘭教的打壓與政治上的迫害,但仍舊頑強的延續下來。雖然目前的說法都認為摩尼教已經消亡,但中國幾年前曾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發現了所謂「霞浦文書」,內為代代相傳的摩尼教科儀文書,顯然並未完全消失。

摩尼教唐代時傳入中國,但初期並不興盛。由於摩尼教在回鶻人頗為風行,所以當回鶻人對唐代的影響加深後,摩尼教才藉回鶻勢力開始增加影響力。唐武宗滅佛時,摩尼教也遭衝擊,但因為摩尼教似乎一直以回鶻人信仰為主,所以唐代勢力未及的西域一帶,仍流傳不輟。所以之後五代、兩宋一直有摩尼教信仰,且福建一帶特別興盛。不過摩尼教相較於景教、祆教,依託佛道用語、概念較多,因此在中國漸有與佛道相混的情況,也容易與真正的佛教、道教混淆,甚至摩尼教的典籍一度編入「道藏」,也就是道教經典的總集。這也使摩尼教有所謂「喫菜事魔」的誣衊,所謂「事魔」,或許是摩尼的略稱,但因為批評太甚,因而遭到汙名化,轉寫為「魔」,批評者也屢屢用「魔」稱之。

摩尼的教義可粗略以「二宗三際論」理解,而一般民眾的戒律,則有所謂「五淨戒」與「十戒」,大概就是信眾不可殺生、禁慾、茹素、不能飲酒,甚至要保持貧困,幾乎可以視為相當嚴格的基督教修士或佛教苦行僧。弔詭的是,怎麼看都相當潔身自愛的宗教團體,卻不斷遭受迫害,甚至被基督教跟佛教視為最嚴重的惡行。比如宋代的《佛祖統紀》內有記述:

準國朝(宋)法令,以二宗經及非藏經所載不根經交傳習惑眾者,以左道論罪。二宗者,謂男女不嫁娶,互持不語,病不服藥,死則裸葬等。不根經文者,謂佛佛吐戀師佛說啼淚大小明王出世經,開元括地變文,齊天論,五來子曲之類。其法不茹葷飲酒,晝寢夜興,以香為信,陰相交結,稱為善友。一旦郡邑有小隙,則馮狠作亂,如方臘、呂昂輩是也。如此魔教,愚民皆樂為之。其徒以不殺不飲不葷辛為至嚴。沙門有為行弗謹,反遭其譏。出家守法,可不自勉?

內容提到一些當時摩尼教徒的行徑,像是「男女不嫁娶、病不服藥、死則裸葬、不茹葷飲酒、晝寢夜興」等等。條列內容貌似要說摩尼教徒行徑不端,但末尾又說「沙門有為行弗謹,反遭其譏」,指當時佛教出家人不守清規,遭人譏諷不如摩尼教徒。顯然對佛教中人而言,之所以排斥摩尼教,當不僅僅是會引起信徒改宗的排擠效應,更可能是摩尼教竟比佛教像是檢點自持的修行人,讓佛教僧侶感到緊張,欲除之後快。

至於官府打壓摩尼教,則更像是心虛的表現。比如同樣是宋代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中引南宋初年官員王居正所言:

臣聞事魔者,每鄉或村有一二桀黠,謂之魔頭,盡錄其鄉村之人姓氏名字,相與訂盟,為事魔之黨,凡事魔者不肉食,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以相賑卹,蓋不肉食則費省,故易足。同黨則相親,相親故相卹,而事易濟。臣以謂此先王導其民使相親相友相助之意,而甘淡薄,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今民之師帥,既不能以是為政,乃為魔頭者竊取,以瞽惑其黨,使皆歸德於魔,於是從而附益之。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