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上廣深

海鯤遺音
9 min readAug 18, 2019

--

深圳2013年

在換日線看到一篇二線城市的文章,忽地有點感觸。我寫關於中國都會的主題其實不是第一次了,雖然我只有短暫的三個月在中國工作的時間。剛好這段期間,我北上廣深都有匆匆一瞥。說起來這已經是五年前的往事,如今變化如何,我也不太知道,只能說是個人的一點感受。

  1. 廣州

我初次在中國待的比較久的都市,是廣州。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一開始去的地方就是號稱最繁華的天河區,而且就待在最高端的百貨公司太古匯一帶。天河區在我前同事的說法,是台北的天母加信義區,最有錢又最繁華的區域。廣州的太古匯是台北101百貨的布局,每個品牌都有一個獨立空間,不是只有專櫃而已。我後來才發現,中國的高級百貨公司,基本上都是這種布局。

太古匯裡有間著名的方所書店,大概可以說是廣州最裝逼的地方了。這間書店在中央放置了咖啡廳,一杯單品咖啡要100元人民幣,但是座無虛席。雖然我每每被宛如台幣定價的咖啡價格嚇到,但不能不否認,方所書店濃厚的誠品氣味,可以讓人幾乎忘記自己其實身處廣州。

廣州是理所當然的中國一線城市,某種程度上,廣州也是一個比較有內蘊的城市。這個內蘊很難解釋,我自己的感覺是,廣州可以隨意聽到9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廣州話聽起來也稍微比北京的京片子稍微順耳一點,廣州的食物也比中國其他地區的食物更合我的口味。比起其他城市,我對廣州莫名比較有好感。但我也是在廣州見識到中國的都市發展邏輯,所有的光鮮都在通衢大道上,只要一鑽入小巷,就會原形畢露。天河路上的商場百貨無一不豪華,就算不是那麼高端,至少也端個寬大亮敞,但巷子後面就不是如此了。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到地鐵站後面的巷子找吃的時候,對小巷子裡迎面而來的垃圾與汙水瞠目結舌。巷子後面是一排排住宅樓,乍看之下很像台北的南機場公寓,跟天河路的光鮮,簡直是兩個世界。

如果說幻想有破滅,可能就是在那個時間點。即使是號稱天母加信義區的廣州天河區,還是有南機場公寓般的住宅大院,台北縱然被中國人說是相當於中國的二線城市,但信義區也沒有這種詭異的落差。這種巨大的形象落差,在中國譏笑台灣落後的文章中,是永遠看不到的。

後來我也去了廣州的高新商業區,確實是高樓遍布,寬敞的人行道配上疏落的行道樹,很有種先進的氣息。可是我在盛夏時節走在路上,覺得非常不舒服,沿路沒有可以歇腳的椅子,光鮮的高樓大廈只有一個出入口,其他什麼都沒有,也沒有小賣店、便利店可以買點飲料,我好像模擬城市裡的人物動畫,迫使我不得不趕緊找個地鐵站,快快回到比較有生活機能的地方。

2. 深圳

深圳是我在中國工作的地點,所以待得比較久。但我活動的地方其實很侷限,大概就是約莫地鐵站華僑城到白石洲一帶。這一帶其實是深圳的高級住宅區,由三個主題公園和一個高爾夫球場包圍住,我住的地方也算是很高級的地段,但我在這裡深深感受到中國所謂高端的虛妄。

嚴格來說,深圳是個經過通盤規劃的大都會,模仿新加坡的都市規劃方式,市區充滿綠地與公園,每個小區各自分立,以地鐵和宛如高速公路的馬路路網串聯。所以就外觀來看,深圳相當漂亮,大樓的配置疏落有致,中間的綠地樹蔭濃密,跟雜亂的台北市完全不一樣。位於蓮花山公園南邊的深圳圖書館與音樂廳還是磯崎新的作品,兩座對稱的建築物搭配廣場,配上佔地廣大的市民中心,確實是一線城市的氣派。

深圳音樂廳內部

但真正處在其中,就深深覺得,所有東西都不堪細究。人在中國,就要忍受看似光鮮卻很粗糙的品質,而且幾乎所有眼睛看到的,都很粗糙。我是真正在中國生活後,才發現台灣有其細緻的一面,很多我覺得應該是常識的東西,到了中國都不是如此。

除此之外,中國的髒亂也讓我印象深刻。我很常搭乘深圳地鐵,深圳的地鐵是模仿香港地鐵設計而成,有很多延伸出去的商店街,或是與百貨公司的連通道,但相較於香港地鐵,深圳地鐵的地面永遠都有莫名數量的垃圾,即使我看到有清潔人員在掃地,掃完了我也感受不到任何比較乾淨的感覺。這種髒亂感,讓我一直覺得深圳的地鐵開通應該至少有十年左右,直到我查了資料,才很驚奇的發現,我最常搭乘的那個車站,是前兩年才開通的。這種驚人的耗損感與髒亂感,是我對中國大眾運輸工具的普遍感想。我還記得我回台北時,去中和找同學,當我坐到永安市場站時,我對捷運站裡面的乾淨程度非常驚訝。南勢角線雖然因為開通較早,而且使用率高,不免略為陳舊,但車站的乾淨程度,仍然完勝所有深圳的地鐵站。而也因為我在深圳觸目所見的髒亂,當我走在中和街道上時,我竟有種「中和好乾淨」的感觸,這實在讓我始料未及。

深圳也有細膩的地方,比如說,在華僑城創意園內的舊天堂書店,是獨立書店兼獨立樂團演出的地方,面積小小的,配合創意園內的矮房小巷,頗有意境。但這樣的地方相較於巨大的深圳,幾乎是微不足道。而多數時候,我只能感覺到中國普遍粗糙且骯髒的環境。更不要說當我去了香港,更感受到羅湖兩邊公民素質與生活環境的巨大落差。

3. 上海

我去過兩次上海,一次是去看展,另一次則是出差。看展那次,我住在老西門,感受拆除前的石庫門最後的庶民情懷,早上出門去搭地鐵的時候有經過早市,印象深刻的不是小巷子兩邊兜賣的攤販,而是路邊流淌著發出異味的汙水。

位於黃埔區鬧區的上海博物館,隔著人民廣場,對面就是上海市政府。由於這塊區域都是公家單位,所以維繫的特別整齊乾淨,花圃裡的草皮修剪齊整,一點雜草都沒有,廣場上甚至種有台灣欒樹。上海博物館是90年代蓋的,可以說是後來許多中國的博物館範本,但因為年代久遠,即使他們號稱用了最先進的展示設備,但裝潢上有種莫名的過時感。現在的上海博物館已經不用門票,但進去的時候需要安檢,非常麻煩。如今中國的博物館入口都有安檢,寬嚴不一,但一樣令我厭惡。在台灣,只有故宮博物院參觀時有安檢措施,而我懷疑這根本是為了應付中國旅客的需求,因為中國的博物館都有安檢,只是鬆與嚴的差別。

第二次出差,因為要看書展與書店,所以去了上海展覽中心,也逛了南京西路一帶。我對書展沒有什麼特殊感想,只是覺得上海展覽中心裝飾相當細緻。但我住在以前的法租界,有好好感受當年法國人的都市規劃,裝飾著鮑魚紋章的石庫門建築排列在兩線道路旁,濃密的梧桐樹蔭透著光影,構成一個非常舒服的都市空間。要不是有個只穿著內褲的中年男子在逛街,我真的會誤會我在巴黎市中心的某區。這大概是我在中國都會區走路感受最舒服的一段,但裝逼的幅度也令我咋舌。我走入一間百貨公司想要找廁所,卻發現這百貨高級到不行,裡面最平價的牌子可能是路易威登,連坐在露天咖啡座(其實是百貨公司內的走廊)的人看起來都貴氣逼人,這種逼格莫說台北,可能連北京都不見得有。然而,在這樣高檔百貨公司外面等公車的人,就算衣著光鮮,他們還是隨便亂丟垃圾,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做了一個很好的註腳。

據我朋友說,台灣人把上海打造成一個放大版的台北市,我坐著上海計程車,在高架橋上看著那些高樓時,確實會有種彷彿在新生高架或市民大道的錯覺,只是更為疏闊一點。可是上海終究不是台灣,當我走入上海的便利店時,我就知道不要想有跟台灣一樣的方便與選擇。租借區的風情使上海有種獨特的美感,但那種美感到底是不是屬於中國人的,我有所保留。

4. 北京

我在北京幾趟的印象其實不是太壞,一部分可能是因為我去的時候空氣都算是不錯。我第一次去北京是去出差,出差的地點其實離市中心很遙遠,幾乎不能算是北京。但我有因此去了一趟三里屯與798,感受北京的裝逼幅度。我去的時候三里屯太古里剛剛開張,一切都很新,雖然朋友跟我說以前的酒吧區比較好玩,但我並沒有夜生活的習慣,只能在太古里商場走走看看。中國處理商業空間已經駕輕就熟,但我一向對商業空間興趣缺缺,中國到處用這種方式包裝城市,我只感覺到他們人文素養的低落。至於北京798,當時已經走向沒落,加上我在798其實是去工作,也沒有花很大的心思在798,只覺得這樣的地方,除了有比較多國際畫廊進駐外,說穿了就跟華山、松山沒有相差很多。凡是用商業思維處理的地方,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後來去北京,就真正去了北京的市中心,以看展覽為主的心態去了北京故宮,也去了幾個市區景點。這種地方既是觀光客行程,我的感觸並沒有很大,只是意外北京的物價之高,令人咋舌。我在南鑼鼓巷為了驅寒,買了一杯很假掰的抹茶牛奶,要價18元人民幣,這價格就算放在台北,也是讓人卻步的高價。但對皇城腳下的人而言,似乎稀鬆平常。

但對我來說,北京的市中心(二環內)其實不過是標本,很多房子拆掉了,再用四合院的模式蓋回去,原來的住戶也沒有了,生活機能也消失了,徒留一些裝逼的餐廳或小店,跟主題樂園差不了多少。真正的北京樣貌,應該是望京那一帶的高樓,或是已經消失的城郊貧民區。跟其他一線都市比起來,北京沒有特別細緻,但能感受到有「特別」的照顧。我去的時間點剛好是習近平宣稱要改善公廁衛生之後,我去了幾個北京的公廁,確實重新翻修,也有專人清理,很有種文明感。

北京的人文厚度,我沒有什麼很深刻的感覺。唯一只有去萬聖書園,裡面的選書的確是既精且細,是一間有學者風範的書店。但這樣的書店,我們在台北有唐山書局,幾間簡體字書店選書的能力也不差,更不要說台灣的言論自由絕對完勝。至於北京故宮,雖然龐大的建築群北京有絕對優勢,但他們的展場我覺得還好,展示手法與策展能力也沒有特別出眾,就算是專業領域,他們的細節也禁不起審視。

但無論我對這些城市的印象是好是壞,有些事情是一貫的,他們的網路一貫的不能連到臉書、油管跟很多網站,他們安檢一貫的無所不在且令人惱怒,他們的硬體一貫有莫名的粗糙,他們的軟體則一貫讓我感覺缺乏靈魂。中國的城市總讓我覺得焦躁不安,用我朋友怪力亂神的說法,中國沒有信仰,看不見的部分得不到安置,所以中國表面平靜,其實戾氣很重,隨便一點事情都會讓人暴力相向,大家無法心平氣和,只能逞兇鬥狠,台灣有些人誤以為這叫「狼性」。這種不安的情緒,我在深圳相當有感覺,因為我在路上可以一直聽到按喇叭的聲音,此起彼落,無形中讓我非常焦躁。這固然是一般中國人缺乏教養,但更深層論,一個人身處處受限、言論遭到重重禁錮、所有的秩序都依照最原始的叢林守則進行的國家,要怎麼樣可以讓他們安和有禮,根本就是緣木求魚。都市再怎麼發展,也改不了人心,這是我覺得中國都市最根本的缺陷。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