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來蹭了,這次蹭的是龍應台。
但我不太想一直討論龍應台。在此之前,已經有幾篇批評龍應台的佳文,像是呂秋遠、楊索跟朱宥勳。對於龍應台這樣需要名聲來維繫自己存在感的人,All news is good news,我就算是罵她,也像是著了她的道。
但龍應台這種囈語引來的輿論普遍的不快,讓我略感安慰。也許網路聲量無法反映社會的主流想法,但面對這種在兩岸問題上模稜兩可,甚而不辨是非的言論,可以引來普遍的不滿,至少說明目前台灣是有一股不想與中國和稀泥的力量,而不是碰到這種「言論領袖」就一味稱是。雖說這就劉仲敬的觀點而言,可能是德性消耗的過程,但台灣目前確實不需要再韜光養晦,而是要鮮明向世界表達自己的立場。
這也多少回答前陣子沈榮欽的大哉問:為什麼台灣沒有公共知識份子?龍應台的例子告訴我們,所有過去還能稱得上是「言論領袖」的知識份子,基本上都有程度不等的劣化,特別是被中國統戰。像李敖,晚年不斷說共產黨好話,甚至覺得共產黨實現了他心目中的偉大中國,我幾乎認為他就是個臥底,過去那隻利筆淪喪到難以想像的程度。龍應台亦然,以前尚會惺惺作態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指名道姓地寫給胡錦濤,現在連對象都不敢寫了,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只敢講一句不痛不癢的「我反戰」。所謂公共知識份子,都是這種模樣,台灣社會又怎麼放在眼裡呢?
朱宥勳講所謂的美文傳統,突兀地銜接到民國初年的白話文運動,這種鋪陳的邏輯,暗喻一直以來,台灣的文化圈都是被外省人所把持。當然,這包含歷史現實的不堪,戰前台灣的知識份子所用的知識語言是日文,這在國民黨來台以後根本無用武之地,整個台灣文化的積累連根拔起,換上所謂的「五四傳統」,說穿了就是民初那些尚不成熟的白話文跟御用文人的天下。所以,說話最大聲的那幾個,全都是外省後裔,而且很少沒有軍人的背景。這樣的影響又是代代積累的,即便現在台灣人使用所謂的國語,也已經跟那批人相差無幾,但話語權仍是牢牢握在他們手上。慶幸的是,這批人的後代,通常也已經跑到國外去,不再是台灣人(龍應台恰巧是個最好的例子),所以才會有網路的憤怒之聲。
最後還是想談一下「我反戰」這詞的取巧。反戰貌似站在一個道德高地,但真要仔細辨別,「反戰」之論只有作為侵略或發起戰爭的國家的人民倡議,這才算是道德良知的反應。如果是被侵略國,只喊著「我反戰」,那是毫無意義的。難道二戰當年宋美齡跑去美國國會對著袞袞諸公演講,說的是「我反戰」嗎?當然是希望美國可以跟中國一起作戰,打退日本。我想龍應台不會不懂,所以真正的可能,應該是她想吸點砲火維繫自己的聲量,如果可以順便推銷一下自己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