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問題

海鯤遺音
3 min readApr 3, 2019

--

日本自大政奉還以來,首度碰到天皇生前退位改元的情況,日本政府想來為此疲於應付,好不容易終於生出一個新年號「令和」,卻又因此讓中國吃味,說日本不能免去中國古典的影響。

年號雖始於中原古代王朝,但到現今社會,大概只剩下日本還有這樣的紀年習慣,台灣的民國紀年或北韓的主體紀年可不可以算作「年號」,我持保留態度。畢竟年號是皇權的表徵,就算台灣有過蔣氏王朝,北韓金氏三代迄今未泯,但跟皇權到底還是有點不一樣。日本也因為年號有這樣的邏輯,所以二戰以後,年號存廢的議題曾經甚囂塵上,迫使日本不得不訂立「年號法」來約束,某種程度上將皇權與年號定立脫鉤。所以年號並不是由繼任的天皇所訂,而是現任的首相選的。用年號固然很富特色,但使用年號,改元時會造成困擾,「平成三十一年」跟「令和元年」其實是同一年,可能會對某些工作或業務帶來影響。又為了全面改元,原本事先印好有「平成」字樣的文件,基本上都要作廢,不免有點浪費資源的感覺。

其次,日本年號都要特地從古籍中找,其實也是很「日本」的,中原王朝的皇帝改元,基本上就是憑皇帝自己的喜好,並沒有一定要引經據典。比如清代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年號「順治」,基本上就是「順服統治」的意思,多數年號也都是取長治久安的吉祥字眼來用,卑之無甚高論,像日本這樣刻意用典,在我看來,不免有點藉此暗示日本才是東亞秩序的心態。

中國人因為日本採用本國古籍《萬葉集》當作日本年號的引典,致生「去中國化」之議,甚至像《環球日報》或《中國時報》那樣,酸溜溜地說這樣仍不脫中國影響,還要特地找其他典籍來證實。姑不論安倍特地用《萬葉集》是什麼企圖,我是覺得古典漢文的典籍,實在不應該全數都歸在「中國」底下,好像這是中國所獨佔的文化。自漢文化輻射到東方其他地區後,我覺得就成為跨域的共通文化。現在只是因為中國繼承了清王朝的版圖,看起來好像只有朝鮮半島、越南、日本共享這個漢文化的遺緒,但不要忘記,某種程度上,滿洲、嶺南、西南、塞北等地也不是傳統中原文化所在,這些地方的漢文化傳承,基本上跟韓國、日本差不多,只是上面那個皇帝是同一個人而已。隨隨便便就說受到「中國」影響,這便宜實在占得太大,實在令人生厭。

同理也可以比照到台灣。今天很多人拿著這些古典漢文典籍的教養,說台灣人不能「去中國化」,不能數典忘祖。但,日本人也學杜甫白居易的詩,韓國人也學蘇軾的赤壁賦,為什麼他們就可以有自己的國家認同,台灣人就非得要變成「中國」?學習這些古典文化,跟自己的民族認同從來就不是一回事。而那些叫嚷不當中國人就不要學中文讀古籍拜神明的粉紅五毛,我反而無法在他們身上看到任何他們覺得「中國人」才能有的古典素養。現在的中國人,反而才是最缺乏中國文化的一群人,我相信只要有接觸過,應該都不會反對這種說法。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