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身後

海鯤遺音
Sep 13, 2022

--

日前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崩殂,有些人依例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不過身處21世紀初,頻繁遇到「時代的結束」不足為奇。不過就是女王崩殂前一週,蘇聯的末代總書記戈巴契夫也因病亡故。相較於英女王,戈巴契夫對世界的影響可能更加巨大,台灣關注的程度卻是不成比例的低,但要說「時代之終結」,可能戈巴契夫更有代表性。

伊莉莎白二世固然有時代象徵與特殊的意義,但她的情況在英國卻不是唯一。她的高祖母,也就是英帝國榮光的象徵維多利亞女王,一樣在位非常久,也不意外有個待命很久的王儲,就是之後繼任的愛德華七世。愛德華七世的荒唐事蹟似乎比起他的子孫查理三世不遑多讓,甚至讓自己的母親認為是自己摯愛的丈夫死去的罪魁禍首。而今上查理三世讓輿論頗為詬病的婚姻問題,對英國社會的震撼,也不太可能超越他的伯公愛德華八世。愛德華八世的爭議不僅僅是「不愛江山愛美人」,他跟納粹德國暗通款曲的行徑也讓他成為英國王室極不光彩的暗黑歷史。相較之下,查理三世雖然私生活有令人議論之處,但他至少在公共議題上站穩政治正確的立場,不過不失。

英國王室存廢爭議已久,女王崩殂勢必又引起一番討論,但就英國憲政來看,王室存續自有其必然之理。現在的憲政架構是王室與封建貴族相互制衡發展出來的樣貌,雖然因為一再將權力下放,致使王室已經沒有真正的治權,但制衡的本質仍舊存在。也就是說,因為有王室的權威,議會才不致會讓獨夫攬權,走向獨裁。缺乏憲政傳統的國家,比如德國威瑪政府,即使設計出看似理想的制度,最終仍淪為希特勒的禁臠。這種建立在深厚傳統上的政治牽制作用,看起來有許多缺陷,仍比憑空架設的所謂民主制度要好。民主制度若沒有相互牽制的能力,最終不過是獨裁專制的墊腳石。

此外,英國王室依然固守貴族即武士的傳統,所有王室男子都從軍,甚至連伊莉莎白二世本身也曾在二戰期間服役。這其實是相當重要的背景音,說明王室並不是真正架空的象徵,英國軍隊效忠王室乃是貨真價實,原因無他,裡面一堆軍人都是王室成員。這也是中文社會裡很難理解的部分,我們總以為王公貴族只需要享樂,像路易十四時期那樣臉撲白粉,身穿錦繡,腳蹬高跟鞋,在偌大的花園裡散步遊宴。但實際上貴族承擔的是戰爭時期到前線抗敵廝殺的風險,因為他們在政權危急的時候需要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才有足夠的資格在承平時期享樂。

當然,時過境遷,歐洲諸多貴族很多早就沒有承擔軍事任務,甚至因為過於浮濫,連采邑都付之闕如,只是象徵性的給一個頭銜。可是英國貴族大抵仍負擔相當的軍事責任,據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許多古老的英國貴族家庭絕後,這便是他們所需付出的代價。

高貴身分背後所肩負的高風險,一向備受忽視,又因為華人社會向來缺乏貴族階級,所以對貴族的認識僅止於表面上看到的物質享受,而忽略貴族的根柢其實是武士,而外出征戰才是他們的本職。中文歷史論述中,向來不重視「武人」,或是在敘述中頗為貶抑,這是文人長期把持論述權而產生的偏見,其結果就是,我們只能看到陸秀夫揹著趙昺投海這種其實頗為可笑的「殉國」之舉,而忽略了正是這些只會搖頭晃腦的士大夫讓國家一步步走向這個可悲的地步。

這也多少可以說明,為什麼英國王室看起來千瘡百孔,仍可運作如常,反而像中國共產黨,看似堅不可摧,卻不斷用嚴厲的文字獄與政治迫害來壓制人民,唯恐發出不平之鳴。所謂的合法與正當性,不盡然存在於法條或選票,更是長期積累而成,姑且可以稱之為「天命」的東西。我們或可以批評繼任的查理三世有諸多不是,但再怎麼樣,他領導英國的正當性,遠比習近平統治中國的正當性要來的穩固得多。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