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選そのあと

海鯤遺音
Dec 9, 2022

--

選後政局,大家都聚焦在中央改組,聯合報12月4日的報導「蔡總統今召集賴清德、蘇貞昌開敗選檢討會 曝府院改組時間點」,直接以黑體標註當中所討論民進黨選後黨魁競選與部會改組內容。但我覺得,關注中央改組,只是一種旁觀者看笑話的心態(我從不認為政府單位需要肩負執政黨選舉勝負的責任,認為兩邊有連帶關係者,毋寧是黨國不分的餘毒,而會汲汲營營看誰下台、誰繼任的話題,除了看笑話以外,我想不到有什麼更積極的意義)。至於關注民進黨黨魁改選,毋寧只是想從中猜測誰要出馬角逐下任總統,於我而言同樣意義不大。

總統府發言人的四點當中,的一點的加強施政與第二點的謙虛以對,於我而言不啻虛言。不是因為民進黨虛應故事,而是不管民進黨怎麼做,總會引來一堆人群起攻伐,我認為,評價民進黨的內政已然失去一個客觀公允的標準,「討厭民進黨」族群基本上是不可能有任何肯定的聲音。既然如此,做好做不好,實際上只是自由心證,前兩點有講也等於沒講。

我唯一關心的是第三點,蔡政府對國安的重視不容否認,國際間對台灣在政治立場上的支持,蔡英文的態度也是關鍵因素。事實上,我強烈懷疑,九合一大選的背後是兩岸攻防戰。營造出「支持民進黨」與「討厭民進黨」的對立態勢,極有可能就是中國背後操縱的結果。中共在長期「學習」下,逐漸認識到如何「帶風向」。直接訴求「統一」成效不彰,但利用民主社會言論自由的環境,放出不利民進黨的消息,或是放大民進黨政治人物私德或政治上的失誤,成為有效分化台灣社會的利器。加上台灣人普遍缺乏媒體識讀的能力,無法辨認道聽塗說或是嚴謹查證的消息,習慣將來路不明的內容視為真相,如果還加上名人效應(政論節目的名嘴、網紅)放大,台灣社會長期處在吵嚷之中,最大的得利者其實是隔岸觀火的中國。

面對中國帶輿論風向,民進黨似乎總是挨打的份,我們就算有心想要抗衡,也找不到反擊點。但「白紙革命」一出,忽然讓我覺得,好像又不盡然如此。

「白紙革命」我怎麼看都很奇怪,一來他的理由頗為牽強,烏魯木齊的公寓大樓失火,以中國標準的「災難程度」,怎麼樣都難以理解會召犯眾怒,更不要說還擴及到北上廣等地。再者民眾上街訴求,一開始警察都採取觀望態度,這也完全不像是中國一貫作風。劉仲敬對此事有很精闢的言論,我的觀點跟他完全一樣,他提到:

所謂的白紙革命根本不是革命,他的參與者只是一些零星的、局部的不滿,彼此之間沒有相互合作的可能性,而誰也沒有掌握任何資源,參與者自身都不認為他是一場革命,是海外的評論家或輿論製造者出於自身的需要,把零零星星各種互不相關的現象串連在一起,把他們強行編輯編輯成一個整體性的現象。給讀者造成一個,好像中國境內很多地方有一個系統性的社會運動或社會運動的假象。

各地不滿的群眾雖然都多少都用白紙當作宣洩不滿的象徵,但這些人基本上沒有任何組織能力,也缺乏進一步的作為。雖然上海第一天晚上出現「共產黨下台」、「習近平下台」的聲浪,但之後就再也沒有發生,後來傳出來的聲音立刻退縮成只是希望解封,絲毫不敢對共產黨或習近平有任何的批評。而到了第二、第三天,基本上也沒有這些呼求了。倒是海外的中國留學生或支持者,在國外繼續零星的發聲。

但,這跟台灣的國安有什麼關係呢?劉仲敬認為,這只是中共管控上的常見的「失誤」,可能類似維權上訪之類的狀態,很快就可以壓下去,還能讓習近平在地方層面上剪除異己。但我猜測,這種怪異的狀態,可能有台灣國安部門的人參與其中。就算事實上中國並沒有遍地開花,但「白紙革命」仍然在國際媒體間傳播,這可能是刻意營造的結果。

這也可以從中國的舉措稍見端倪。一線城市的大學生群聚呼喊口號,當局的處置方式是立刻放假,迅速讓他們回鄉,離開大學校園。其實要管控,全部封在校園裡應該才是最簡便的方式,之前號稱防疫清零而做的管控措施不也是如此?顯然校園裡有些情況,迫使中國當局不得不採取比較麻煩與高成本的措施。

台灣受到中國的輿論「攻擊」,幾乎毫無反擊能力,網路上許多泛綠支持者「急了」, 希望將勢力往Youtube、tiktok發展,試圖追趕中國鋪天蓋地的攻勢。我想,執政當局並不是沒有想到,只是與其在這種表面的情況下對壘,還不如釜底抽薪─當然,這僅止於猜測,我也不知道中國的情況究竟是他們自己的問題,還是真有「外部勢力」介入。

說來有點悲哀,台灣的困境,解方從來不在台灣自身。面對內部壓力,外部確實才是真正的關鍵。就算實際上執政當局沒有那種通天神力,可以對中國境內的大學生進行策反,我也希望他們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反正中國內部千瘡百孔,只要確實能有所擾動,我相信後續效應必然可觀。 無論是現在中國看起來往鬆綁的方向走,或是從大量蓋方艙的狀態猜測可能進一步收緊,都只是促使中國走向更惡劣的境地。這才是台灣得以自保的唯一方法。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