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曾韋禎針對台鐵與日本票價的比較引起一陣討論。除卻那個奇妙的價格換算模式,我得說,就我在日本的經驗,日本人也不盡然覺得他們的鐵路價格是可負擔的。
日本不僅搭乘鐵路費用高,巴士的費用甚至更高,一般公車的起跳價往往就高於鐵路運輸,班次還更少。有些去日本玩的觀光客喜歡搭乘的夜間巴士,除非很早就買,要不然買起來跟新幹線的價格差不了太多。對日本人而言,即使他們的收入比台灣高,交通費用也很可觀。比如日本著名深夜談話節目「月曜から夜ふかし」中出場而有知名度的前職業棋手桐谷,後來因為投資股票成為用「股東優惠」生活的人,平日極為節儉,幾乎不用金錢交易。所以他的交通工具是不用花錢的腳踏車,搭乘電車的次數很少。這個例子雖屬極端,但可以知道,交通費用在日本人的心中其實是相當大的開銷,並不亞於飲食等其他日用支出。
重點在於,即使日本的鐵路交通價格較台灣高,他們的獲利仍然不是以收入為主,而是周邊區域開發、或轉投資零售業、觀光業等,用以撐起日本的鐵路交通。日本國鐵民營化拆分之後,轉虧為盈的原因主要也是放鬆了投資限制,可以多角化經營。
嚴格來說,台灣的交通問題,根本因素是一開始的工程素質就欠奉,這多少是因為經年累月的因襲使然。提升價格可能可以免除收入短絀,但不能因此免於硬體建設品質低落,像聯合大地這種有著濃厚黨國影子的工程公司,跟東新營造這種和地方政治牽連甚深的施工單位,不是提高車票費用就可以改善,也不是發生了這次事故就可以「痛定思痛」。
真正罔顧人命的,從來就不是電視新聞台照三餐餵給觀眾的那些身影。而台灣討論公共議題最大的罩門,就是無論評論者或觀者,都急於生出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但實情是,從來就沒有什麼事情是今天做,明天就會出現成效的,像台鐵這種組織龐大的公共事業,尤其如此。有人拿個日本的新聞文章批評指責台鐵(跟民進黨政府),姑不論日本那種隔靴搔癢式的觀點參考價值有多高,但像日本這樣,鐵路發達,高效且品質可靠的情況,在國際間也實屬罕見。連發明鐵路的國家英國也面臨設備老朽、不時誤點、虧損連連的問題,鐵路運行的維護與安全性,還真不是懲處幾個人或推幾個新政策那麼簡單。再加上,隨著事故調查進展,施工單位的粗疏導致工程車不慎滑落的經緯愈來愈清晰,這究竟是台鐵的內部問題,還是國內公共工程的風氣使然,明眼人應該了然於心。
政府若藉民氣可用,借力使力去推動一些改革方針,那怕不是太魯閣事故的肇因,如果可以成就一些進展,也應該是可喜之事。不過這兩年藍白黃絆腳石與電視媒體幾乎成了紅色喉舌,為了打擊政府不遺餘力,原本應該是助力的,卻成了阻力,原本可以藉此改善台鐵現狀的可能性,到如今似乎走向鬥倒林佳龍兼打擊台鐵士氣的武器。台灣所面臨的考驗,實在不是表面事故產生的原因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