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代表提案要在10月辦「反台獨、愛台灣」大遊行,要求侯友宜帶領黨籍立委參選人參與。侯友宜接受訪問時聽到此事,回應「反台獨大遊行不錯啊,我是反台獨的。」攝影機拍到四周的記者一臉驚詫之色,引為笑談。
這看起來很好笑,但我卻覺得饒有深意。國民黨與台灣社會如何看待「台獨」,在此做了一個很鮮明的註腳。對國民黨而言,反台獨雖然是他們的立場,但顯然已經不見容於台灣社會。台灣多數人就算不會覺得眼下一定要台獨,也不太會覺得要「反」台獨了。問題在於,國民黨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還是以為「反台獨」是某種社會共識,覺得高舉「中華民國」最穩健安全。
「中華民國」作為一個必然拋棄的政治符碼,已經是可以預見的事情。過去美國為了與中國和平發展,以「中華民國」牽制國民黨乃至台灣,但如今西方國家幾乎全面反中,「中華民國」的牽制意義已經近乎消失,反而長期因為「中華民國」被真正的中國吃豆腐的情況變得更為凸顯。就像之前有個中國網紅氣噗噗的大罵沒有台灣護照,只有「中華民國護照」,在某些對近代史稍有理解,而且心懷不軌的中國人而言,「中華民國」成為他們意淫台灣最好的切入點,因為在官方場合,「中華民國」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
所以,拜中國的惡劣形象所賜,「中華民國」之於台灣已經從雞肋變成燙手山芋,將「中華民國」當作抵禦台獨的某種託辭(台灣已經獨立,國號是中華民國)也變得難以立足。若台灣還想要有類似於現在的平穩環境,或是在國際政治的博弈中獲利,拿掉「中華民國」幾乎只是程序上如何處理的問題。
而「台獨」,重點並不是台灣如何對外宣稱自己是獨立國家,而是台灣人是否有足夠大的共識認為自己是「獨立於中國之外」。不可否認,即便是現在,在某些接受過左派思維高等教育的人心中,「台獨」仍是帶有濃厚負面標籤的名詞。但我自己認為,扁政府以來的「反洗腦」已經漸漸出現成效,在所謂「天然獨」之餘,藉由「反台獨」來攫取一些來自中國的好處的可能性也愈來愈低,一拉一推之下,無論「台獨」這個詞本身的觀感如何,台灣日益往這個路線前進已經勢不可擋。記者對侯友宜的反台獨有這種反應,顯然台獨或傾向台獨或以台獨為目標的概念,在台灣已經漸漸成為常識,而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幫忙助攻的結果。
迎合中國意識形態的論述,如今已經退縮到非常邊緣。日前美術圈有個「東方繪畫雙年展」在台北藝文發展處舉辦,激出一點討論的漣漪,主要是「東方」二字顯得非常突兀。其實這裡的「東方」,並不是真正地理概念或文化意義的東方,而是偷渡中國意識形態的一種非常隱晦的表現,但即使這麼隱晦,也被某些人嗅出而發出異議。中國或其意識形態自帶的「臭味」,在現在的台灣愈來愈明顯,也愈來愈難以忍受。這對台灣而言,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