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一遊

海鯤遺音
Apr 21, 2022

--

日前網路上刊載了「看《九成宮》原碑,讓人憤怒」文章,內容提到「日前某知名博主發布的一組《九成宮碑》實拍照片。相信多數書友看到這些破壞後,第一反應是:都什麼年代了,觀眾素質這麼差?《九成宮碑》為什麼被保護的這麼差?竟然有這麼多人為刻畫破壞的痕跡?」並有多張圖片,碑面上確實有許多現代刻痕,從部分刻有年份的刻痕上可以發現,這些刻畫大概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的。

如果將時間點定在文化大革命,九成宮碑這樣的破壞似乎還比較可以接受,畢竟相較於曲阜孔廟等直接拆毀燒掉的狀態,只是在碑面上刻畫,已經是很緩和的作為。當然,時過境遷,我們現在看起來宛如文明毀滅的狀態,多少說明現在中國人的良知有部分提升。但1980年代以後,當地博物館用玻璃將九成宮碑罩住,或許才是九成宮碑沒有進一步遭到破壞的根本原因。

中國雖然並沒有直接否認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破壞,但實際破壞了什麼,往往略而不提。諸如此類的事蹟,其實所在多有,華北一帶尤其普遍,這多少也映證華北中原一帶窪地化的嚴重情況。但另一方面,從這個小例子,也可以發現所謂教育普及卻文化低劣的情況。會到九成宮遺跡遊覽並且識字的人,很難說他們真的沒有「文化」,但是他們卻做出破壞九成宮碑這樣的舉動,說明普及教育對於提升人民的素質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尤其是以洗腦為前提的普及教育,只是讓人的破壞力變得更嚴重而已。

台灣以前也有類似的情形,旅遊景點往往可以看到石面或樹幹上充斥著「到此一遊」的刻畫痕跡,引來厲聲批評。在不斷的勸阻、倡導,甚至搬出罰則之後,才慢慢消弭。而且會做這種事情的人,也通常是有能力到處遊玩而且識字的人,說明文明教養,跟一個社會是否富裕、教育是否普及,似乎並沒有太大的關連性。

倒是現在文明所厭惡的所謂迷信,某種程度上更可以保全這些古物,如果中國人一直崇信古物有神靈附著其中,不可以隨意侵犯,或許九成宮碑就可以保全。但生在無神論社會,以為念了幾句毛澤東語錄就高人一等的中國人,碰到摧毀一切價值觀的文化大革命時,這些古物就難以倖免。但與其說一切都是文化大革命的錯,我倒更覺得是文化大革命將中國人最不堪的一面放到最大,從而底定中國人就是罔顧良知、缺乏道德的群體。

回頭看這座「傷痕累累」的九成宮碑。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像劉仲敬所言鋼琴上的蝴蝶結一樣,只是窪地文明斷絕源頭又破壞殆盡後僅有的殘餘。九成宮是隋文帝所建的離宮,唐太宗又加以擴建,從今天挖掘出來的遺址,可以看到當時規模之巨大。如今宮殿已消失,連遺跡都不全,徒留一塊碑文。而這碑文甚至只是紀載唐太宗發現宮中有地下水脈,命名為「醴泉」,要近侍臣子撰文紀念。

歐陽詢為江南地方的士族之後,在北方的政權成為文學侍從之臣。以我自己的觀察,如果原本門第高貴的重要人物,後世的記憶卻只以善書著名,就可以看成文化衰亡的徵兆。王羲之大概是最典型的,身為巨門貴冑的瑯琊王氏,我們現在對他的認識,幾乎只剩下書法而已。歐陽詢雖然不是出身那麼高的門第,但留給後世的印象也不出書法範圍。歐陽詢書法備受推崇,某種程度也可以看到所謂「中華文化」的貧弱。要不然照理而言,士人理應像閻立本那樣,對善於這種「書畫末技」感到羞愧(唯以丹青見知,躬廝役之務,辱莫大焉!汝宜深誡,勿習此末伎。)但閻立本的繪畫技術,尚有可能包含建築技術跟都市規劃能力,從今日眼光來看,或許更近似建築師或工程技術人員,在政府當中應是技術官僚一類。這樣的官員尚且對以此「末技」為恥,而後世竟以這種「末技」作為評判人物的唯一標準,這個中華文化的蝴蝶結確實令人心酸。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