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維勒那夫(Denis Villeneuve)執導「沙丘」第二部上映,架構巨大的科幻史詩系列成形。不過相較於第一部,第二部的過渡性質濃厚,很多女性角色只是驚鴻一瞥,顯然之後還有第三、第四部的規劃。
「沙丘」第二部走完原小說第一本的內容,剛好也是一個關鍵的轉變:帝國從諸侯競爭的態勢,變成僭主獨大的情況。小說殘酷地指出,人為操縱(在電影中主要是貝尼‧潔瑟睿姐妹會)歷史的結果便是巨大的殺戮與獨裁暴行,這件事情將由他們刻意「製造」出的救世主「奎薩茲‧哈德拉赫」執行。保羅一方面透過訓練與香料覺醒的方式痛苦地意識到這點,但他也知道這是無法避免的結局,不由他也將會由別人執行。
帝國在人類文明的下行過程中,最終變成以獨夫統御宇宙,並走向敗亡的過程。這個過程小說拉得很長,但實際上敗亡的速度理當非常迅速。小說將這樣的過程延續很久,主要是加入人類靈性的無限擴張,以及與異生物「沙蟲」的連結。導演如何處理這個劇情,而不會變成之前改編的B級片質感,很值得關注。
新版的「沙丘」拿掉很多與現代觀念衝突或處理上過於麻煩的部分,比如到第二部結束為止,「宇航公會」依舊沒有出現,至少沒有訴諸於情節當中,如果導演要處理,顯然至少要到下一部電影。保羅的妹妹阿麗亞原本在小說是殺害哈肯能男爵的人,在第二部卻只出現在保羅的夢境中,也變成第三部的伏筆。皇帝的權威在電影中被弱化到相當可笑,但這反而比較接近實際情況,一個帝國內如果有多個握有實際軍事力量的諸侯,皇帝往往只是象徵性的共主,不太有可能有真正絕對的權力。所以「沙丘」就像是一個戰國末年走向秦政的西方科幻版本,在這個版本中,保羅(嬴政)不僅拿到政權,也成功統治,將王位傳給他的第二代,第二代也統治了很長時間。但這樣的結局,人民並不會過得比較好。
回到電影上,第二部將視角擴展到弗瑞曼的世界與哈肯能星。據說原作者法蘭克·赫伯特本來就以阿拉伯文明為參照對象來撰寫,諸多用語也參照了阿拉伯語或波斯語。在《沙丘》剛寫就的1960年代,阿拉伯世界才剛脫離西方殖民不久,正在美蘇兩大強權的拉扯下選邊站,反映到弗瑞曼的描寫,帶有濃厚的時代風格。而續集中弗瑞曼人的征服、反叛等變化,感覺也像是影射隨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變遷。反映在電影視覺上,弗瑞曼人生活的空間與服裝等,就宛如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阿拉伯人一般,只是用更多黃土色來塑造「乾燥」的感覺。
哈肯能星則是另一個鮮明風格化的設計,冰冷、肅殺、工業風格的場景在第一部的時候已經相當明確,但第二部則更加入明顯的納粹美學,不合比例、體量巨大的競技場,宏大排場的軍隊遊行,以及刻意採取的黑白畫面,讓所有哈肯星人的膚色都是毫無血色的白,宛如精心挑選的雅利安人種。哈肯能被設計成絕對的殘忍,但保羅卻流有他們的血液,這是原著精心設計的情節,對主角而言,血海深仇有時不是那麼黑白分明,在背後操弄政權的貝尼‧潔瑟睿,更沒有對錯分別,無論政權走向什麼道路,他們都要確保自己可以握有真正的實權。
就跟「基地」系列改編的電視劇一樣,我覺得「沙丘」即便在主要劇情都根據小說來走,但已經算是丹尼‧維勒那夫的再創作。如果故事劇情走向後面的小說續集,龐雜的角色架構必然會成為改編的重大關卡,如何刪減或調整到維持史詩規模又有相對單純的故事線,將會成為第三部,乃至第四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