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華、何謂漢

海鯤遺音
Feb 23, 2022

--

由日本人詢問「何謂中華、何謂漢」頗有點醉翁之意,畢竟早在江戶時期,日本見到明清鼎革後,就有「華夷變態」之論,認為中國已經淪為夷人之手,真正的「中華文化」反而留存日本。但相較於華文圈本位主義,透過一介外人來探討「中華」的成立,另闢蹊徑,有種耳目一新之感。

先說結論,「中華」其實是北方民族闌入中原地區時所發明的概念,一開始是用於確立中原地區的道統正朔,但到最後變成強調自身正當性的形容詞。這個在五胡十六國開始使用的詞彙,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下開始明確,又到了唐代進一步強化。如果簡單粗暴地說,「中華」可以看成是基於心虛而發明的用語,正因為不屬於一直在中原的道統,才要以「中華」之名強調自己的正當性。

為什麼北方民族統治中原,需要再三強調自己的正當性?雖然自秦以來,中原實際上就一直處在僭主政治當中,但周天子以降的道統觀,在這個時間仍有相當重要的象徵意義,所以漢代跳過秦代,認為自己是周的延續。嚴格來說,劉邦出身草莽,已經不復周朝「天子─貴族─庶民」的政治秩序,僅僅是徒有形似,但表面上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取得統治的正當性,這樣的表面工夫顯現在「五德終始論」的推衍。很明顯這種理論只是根據朝廷的需要隨意調整,但因為真正道統早就消失不見,這個表面工夫就成為唯一的依傍。

而另一個「緊箍咒」則是「自古以來未有戎狄作天子者」(出自《晉書》)的概念,雖然不詳這種概念是什麼時候確立,但一開始確實讓西晉消亡後新興出現的各族群統治者有所顧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族群並不是想像中一直與中原分隔,而是自東漢末年以來,就已經大量進入中原,與所謂的漢人雜居在一起。雖然我們不太清楚他們如何辨別胡漢,但「戎狄不作天子」的觀念可能在當時是種常識─或至少知識分子會用這種理論建構告誡外族統治者。或許因為如此,為了要讓「戎狄作天子」,打破之前的箝制就變得相當迫切。其中一個主要的方式是引入佛教,這點在書中著墨甚多,多到我甚至有點懷疑這是佛教史的書。佛教學者所稱的「國家佛教」也是在這時候確立的,這種概念並傳播到朝鮮半島與日本。

另一個方式,則是與漢人的交雜,確立新的「中華」觀。相較於佛教,這樣的方式比較勉強,這種情況在北魏孝文帝到宣武帝之間可謂著力最深,但很快就碰到反彈,直接促使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而之後無論是北魏分裂後接續的高歡、宇文泰,或是楊堅、李淵,嚴格來說都是胡人政權。不過書中未能討論到的一處細節,從宇文泰到李淵的王朝更迭,基本上是在「禪讓」名義下進行,雖然實情當然是威逼所致,但至少在形式上服膺周代以來道統正當性的需求,這點就是很典型的「漢」影響。也就是說,雖然文化表現上是胡,但政治秩序則趨向漢,這是北魏分裂以迄唐代的大勢。「禪讓」的表面功夫到了唐末黃巢亂後就不復見,五行終始論在金代之後也不再重視,也就是說,所謂的「中華」,實際上是「胡」的主流化,而所謂的「漢」的內涵,已經遭到根本的轉變。

但只論「中華」而不去論「中國」,最大的關鍵,主要是因為如今「中華」用於國名「中華民國」之上,也被當成形容詞(中華民族、中華台北),中共甚至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口號自我宣傳。但如今的「中華」到底指什麼意思,向來是模糊不清的。在當代的中文語境中,「中華」成為相較於「中國」不那麼嚴格指稱特定國家或政權的代替品,背後是模糊的文化認同,所謂的「中華文化」,被近代的民族主義者發明成悠久、連續、富含道德思想與藝術表現的象徵,用以對抗所謂的「洋槍洋炮」或是民主自由這類西方傳來的思想。但認真追溯,「中華」的背後實不足細究,就像作者這樣,拿著史書不斷翻找,最後發現「中華」概念的形成,其實是鮮卑等外族所建立,跟當代中國政權所宣稱的,基本上是兩回事。

台灣長期在「中華文化」概念的灌輸下,同樣深受影響。也不過幾年前,主流意見縱然對中共有所抗拒,但多半不否認「中華文化」的正面意義,甚至宣稱台灣保留「中華文化」的精髓,指責執政者「去中國化」。而他們所宣稱的「中華文化」,基本上就是將台灣社會所有好的部分全都囊括在內,說這是受到了「中華文化的薰陶」。但沒有「中華文化」的西方世界也有著與台灣相仿的社會秩序與道德素養,他們卻從來視若無睹。幸而近年台灣人逐漸體認到「中華文化」的空泛與虛假,已經漸漸擺脫這種無謂的比附,甚而將「中華」簡化成「華」,用來形容台灣社會中盲目擁護「中華文化」、替中國粉飾、思想陳腐的政治或公眾人物。該書作者尚且懷抱中國人可以調整「中華文化」含意的希望,「以軟實力之姿,向世界展現其原本的力量。」(頁455)但我覺得趁早認清如今所謂「中華」只是騙局的狀態,才是「中華文化」最好的結果。

--

--

海鯤遺音
海鯤遺音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