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

海鯤遺音
May 13, 2024

--

中國官煤最近釋出一部影片,稱中國某技術「遠超國外水平」,「僅憑雙手實現納米級研磨」,並有台灣媒體依樣轉載。

網路的譏諷之聲已經很多,但從這種影片,倒是可以看到一些癥結。中國這種「說好大國故事」的影片相當常見,目的不外乎是對內統戰。但這種敘事手法,我覺得是跟日本學的。日本綜藝節目有一陣子很愛提「匠人精神」,把長時間從事一項技術性工作的人包裝成為奉獻一生的「匠人」,這項技術可能是傳統工藝,可能是現代製造業。節目通常強調「匠人」不斷在同一件事情上精進,使產品品質達到國際難以企及的高度,有時也會強調「匠人」的巧手能工,比如徒手割出分毫不差的大小或磨出細緻光滑的表面等。台灣也很常買這類的節目在有線台放映。

雖然電視節目不免有誇大包裝的成分,但日本的「匠人」有其傳統,有名的工匠往往會在自己製作的器物上留名,成為製作水準的保證,甚至成為品牌。而且日本自戰前就有柳宗悅等人提倡「民藝」,推崇工藝之美,所以日本節目的詮釋仍在情理之內。不過這種手法被中國學去之後,就變成當局用來洗腦民眾的手段。所謂「納米級研磨」的影片,就是這種套路。拍攝的主角一定要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曾經遭受過挫折或苦難,做出來的成果一定要超英趕美,完全山寨日本節目。但有一點中國跟日本的影片不同的地方,片中的主人翁到底在做什麼工作,製造的物品用途是什麼,日本會交代很清楚,中國卻語焉不詳。從頭到尾看完了,我們仍舊不知道需要精度的零件是什麼,為什麼精度無法用機器完成。感動可能有,但也只有感動而已,沒有其他內容。

多數台灣人看到這種影片,應該都覺得誇大不實,甚至直接當作笑話來看。不可否認,這種以「感動」為目的的影片,多半很多不實的內容,片中講的「微米」、「納米」之類說法,大概也就是當作形容詞來用。但說這內容全屬無稽,也不盡然。中國或許確實能掌握某種精密科技的製程,但這種製程要不是國防機密,要不完全沒有「國產」的部分,總之很難原原本本端上檯面來炫耀,所以只好找一個人當象徵。

在另外一部比較早期的影片中,片中的主角的服務單位、實際進行的工作反而有比較清楚的說明。他所在的工廠實際上是生產飛彈的工廠,因而所謂「高精度」的零件,可能是用在發射角度調校的器材上。這種零件確實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否要到奈米級,我就不太清楚。而且這類零件,通常在一出廠就已經達標,不需要再人工處理。中國需要進行人工處理,可以猜測他們根本不是使用原廠零件,或是零件缺件,不得不一再的翻新使用。

也就是說,中國確實希望透過這種看似誇張的洗腦影片暗示自己有先進技術,卻無法遮掩他們所謂先進技術的脆弱性。如果最先端的品質不是依靠有著標準流程的大量生產,而是某幾個人的「巧手」,那麼中國的軍事科技,其實是岌岌可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