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部影片「沒人敢說的英國留學真相」令我非常驚訝。中國留學生「攻佔」歐美名校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但光是中國留學生的比例就可以達到一間學校的九成,我覺得太恐怖了。這已經不是留學,更像是有意識的文化侵略。
東方人對學歷普遍比西方更有迷思,我相信泛華語區可能是最嚴重的,但這當中或許還有差異。台灣一方面迷信名校學歷,但另一方面也懷疑名校出身的實力,這可能多少基於很多人過去有著「愛拚就會贏」的心情,並不是那麼執著於名校和高學歷光環。但這也有族群分別,外省人明顯比本省人更在意學歷與學校,當然這興許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下有先天優勢有關。不過,無論本省外省,大抵出身良好的家庭,一定要搭配耀眼學歷,不僅是家世的幫襯,也是不能輸給別人的重要象徵。
比起台灣,中國絕對更在意學歷,而且一定要是名校,各省的高考(大學聯考)「狀元」無不劍指北京清華,若是家裡富裕,更是務必要擠進國際名校。但中國留學生是有年代差異的,改革開放初年留學的學生,不是絕對的拔尖,就是曾在中國遭受嚴重政治迫害,亟欲離開中國的人。這些人的背景往往是戰前中國的中上階級,教養與價值觀比較貼近歐美,較能融入西方世界。但中國開始富裕以後,就出現花錢洗學歷的留學生,資質平庸、也不太能融入歐美社會,幾乎所有事情都用錢解決,只是要有名牌大學的學歷而已。但如今看到的情況,顯然是中國政府的刻意操作,據說中國跟名校都簽訂特定條款,用公費送大量學生就讀,其結果就是,中國學生不僅數量龐大,而且自成體系,形成強烈的排外團體,甚至學校不得不遷就這些學生而作出一些改變。
既然中國人有著絕對的優勢,就意味著中國人其實不需要調整自己來適應異國文化與社會,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被官方牢牢掌握,不會因為要學習外語或與外國人接觸,而知道在中國接收不到的消息與資訊。從影片中可以感覺到,如今出國念書的中國人,多半沒有想要認識異國文化與知識的渴求,絕大多數只是為了讓履歷好看。在這樣極端功利的目的驅使下,自然也就容易受到中國政府的控制。至於要求學校用中文授課、學習散漫、不會外語等等情況,不過是外溢出來的,比較次要的副作用。
但這樣也造成一種有趣的狀態,英美社會對於高等教育雖然投注大量經費,但社會其實並不會特別有學歷與名校迷思。比如英國,在階級頂層的英國皇室與貴族,有念大學「習慣」是戰後才慢慢普遍。在此之前,貴族並不經常會去念大學,頂多是寄宿學校,然後就去從軍,伊莉莎白女王本身從來沒有上過「學校」,他的教育是透過家庭教師。美國雖然在嬰兒潮時期讓唸大學變得普遍,但也不見得有名校迷思,反而是某些專精的領域有特定知名的學校等。
可以說,英美的高等教育其實是社會餘裕後的溢出效應,其根本在於深遠的基督教信仰背景。就連美國幾間殖民時期就成立的大學,也是清教徒建立的學校,背後還是基督教的因素。而二次大戰期間,為了躲避納粹而逃往英美的學者專家,才讓英美的學術地位快速升高,特別是德國的猶太籍學者所提供雄厚遺產。也因為如此,英美學校才有底氣可以開出高昂的留學生學費,即使中國人在學校內攻城掠地,某種程度上並不會對英美的學術生態有太大的破壞,只是校園環境的水準會有相當程度的下降而已。
但中國人這樣竭澤而漁的方式,很快歐美學歷就會變得一文不值。當然,假設去名校的學生大都是特權階級,他們去的理由只是要過個鹹水鍍金,可能影響還不大。但如果不是這樣的背景,卻仍舊空念了一個學位回來,不會英文、沒有專業,很快大家就會看破手腳。台灣也經歷過留學文憑「跌價」的情況,也不乏有錢家庭送小孩出國念書只是為了有看起來體面的學歷。所以外國名校的證書,基本上只是證明你有堪用的外文能力,以及獨自在異國生活能夠自理的證明,至於到底念了什麼書、學到什麼理論,我覺得都只是次要。若專程出了國,卻仍舊活在自己文化的泡泡當中,每天看的還是中文資訊,用中文對話、跟中國人廝混,基本上那張畢業證書,也就差不多是張昂貴的廢紙。
中國人留學的窪地作為,雖然讓很多台灣留學生感到痛苦,但對台灣也不盡然是壞事。台灣雖然學術水準不高,但相較之下算是較沒有受到中國留學生殘害的地方,或許在學術追求上,留在台灣可能還會是個更好的選擇。另有一個弔詭之處,中國近期不斷傳出景氣嚴重衰退的說法,外資撤走工廠倒閉,大企業大規模裁員,一線城市的房地產不斷跳水,前景一片黯淡。在這樣的情況下,何以中國還可以對英美等地的大學如此大撒幣呢?這樣大撒幣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讓這麼多中國留學生待在英國的原因何在?這是什麼奇怪的預備嗎?令人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