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從READr專題開啟網路對「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的討論,引出很多回應。說起來「中國流行語」的問題並不是現在才開始,如果真的要溯源,余光中那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應該是最早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但當時他只覺得白話文的歐化斧痕過重,沒有意識到這其實一半是受到共產中國長期荼毒的結果。
中共建政以後的行文跟用語,滲透進來台灣原比想像中要來得早。一開始主要是滯留在中國的學者文人著作,台灣這裡的出版社為了逃避國民黨的查禁,用各種偷龍轉鳳的方式印製翻版書。這類作品因為大多是戰前寫成,基本上沒有差異,不過是希望彌補國民黨因為意識形態查禁特定人士書籍所導致的知識缺口。
但中國文革以後文風有很大改變,歐化直譯的生硬中文變成官方主流的行文模式,加上國民黨刻意反其道而行,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連文章也開始推崇文白夾雜,兩邊文風開始拉開。此時香港就成為很關鍵的傳播處,由於香港當時是華文世界中唯一有出版自由的地方,中共的文風也進入中國,成為流通的書面中文。於是就出現余光中對中文「變態」的批評(寫此文的時候他人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
但戒嚴期間,台灣受到共產中文的影響有限,多半是從香港間接「進口」的二手資料。真正開始出現影響的時間,是1990年代台灣解嚴之後,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如余秋雨等人得以堂皇進入台灣出版市場,台灣的文風才開始明顯受到中國影響。只是當時台灣跟中國相比仍有文化優勢,沒有什麼人關注這個問題。
真正開始討論「中國流行語」滲透,其實是網路發達後的事情,而隨著中國娛樂工業愈來愈強勢之後,這樣的討論才終於浮上檯面,成為媒體會討論的議題。但單談名詞,其實不盡周延。中國與台灣關鍵的差異,除了詞彙以外,還有文風。有時我們說這是「中國用法」,是基於行文脈絡,而非詞彙本身。所以「立馬」、「估計」、「質量」、「水平」這些詞,並不是中國專屬,但中國人在行文使用的情況跟台灣不同,「中國味」就凸顯出來。
今天又傳出疑似有中國人仿造國內公文書,假傳台灣要幫日本排放核汙染海水的謠言,不僅官方立刻駁斥,而且仔細看所謂的公文書內容,就可以感受到中國人行文風格的「臭い」,以及他們對台灣一廂情願的理解(比如他們天真的以為蔡英文政府會在公文書裡寫「中華民國台灣」這個文告裡提到的用語)。由於嘈點太多,我就不一一細數。
這剛好也可以呼應之前的中國流行語問題,大抵而言,台灣確實需要謹慎看待,但這也說明使用中文的無奈之處。中國用銀彈鋪天蓋地,我們很難有什麼抗衡之力,如果我們還是繼續用中文,自不免漸漸被他們同化。比較好的策略,還是盡可能恢復台語,讓我們跟中國之間有個明顯的落差。當然,台語也有遭到滲透的危機,畢竟福建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語言跟台語相差不大,但大抵而言,還是比直接講中文來得有門檻。用這種方式隔絕中國的影響,雖然曠日廢時,卻似乎變得不得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