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在9月12日透過新華社發表「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指示在福建建立所謂「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國一手棒子、一手蘿蔔的手段早已成為對台策略的套路,這次的「示範區」邏輯,其實跟幾年前的「對台31條」相差不大,大抵就是要台灣人帶錢帶資源過去中國,但這次的內容還不如「對台31條」,什麼「促进台生来闽求学研习」、「鼓励台胞来闽就业」、「支持台胞参与福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社会公益等各项事业发展」、「便利台胞在闽生活」、「优化涉台营商环境」、「加强闽台产业合作」、「促进台湾农渔业和中小企业在闽发展」、「鼓励闽台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之類,這種內容,似乎完全無視過去幾十年台商在福建的投資,還以為台灣跟福建之間的連結才剛剛開始。顯然這是因應上意而寫出來的內容,聊備一格而已,所有內容都是空話,因為該做的其實早就做了,而沒有的就是做不到。
中國用福建來統戰台灣,更陷入一個想當然耳的誤區。中國以為台灣與福建在語言文化有相近之處,比較容易「親近」,但事實上,對中國有情懷的,多半是外省人第一代或第二代,他們往往不是福建出身。就算是台灣本省籍的商人,對福建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感情,可能中南海的官員覺得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閩南話,會讓台灣人有親近感,殊不知台灣人還寧願你不要聽懂我說的台語。福建作為誘因,其實是相當缺乏吸引力的。更不要說這樣高舉所謂「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就是表明台灣與中國本不隸屬,所以才要中國特地設置綠色通道。這種思維,其實正好坐實台灣不屬於中國的政治事實。
要推廣「两岸融合」,之前平潭已經是個很失敗的現成例子。台灣產業進入中國,這二十幾年來已經差不多到了盡頭,台灣過去的資金、技術、人力,中國從中偷拐搶騙,也已經收刮得七七八八。現在的「利多」,幾乎只剩下統戰意義,要台灣人過去福建,成為de facto的一國兩制。我想中南海的腦子裡是這樣設想的,只要台灣人多到一個程度,再設法讓他們無法離開,福建的某一塊就會成為中國境內的「台灣一國兩制」示範區,當然,實際上是一國一制,因為在中國的台灣人不可能選舉自己的政治首長、沒有言論與人身自由,就連自由上網也不可能,但這應該就是北京當局打的如意算盤。
如果真的要吸引台灣人過去福建,其實不難,只要讓福建的社會環境盡量與台灣一致,就有可能有吸引力。福建設置特區,有不受政府限制的網路,社會可以隨意討論統獨、人權、性別等議題,法輪功等各種宗教可以隨意傳教,民間可以隨意結社,台灣進口的貨物不用關稅,台灣輸入的出版品與影音產品不用檢查,讓台灣人在這裡可以活得跟在台灣無異,我想這自然會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才能稱得上是「一國兩制」的真正意義。
如果做不到,那只能說中國其實沒有能力統治台灣,中共所謂的優越性只是空話。這幾年來,中國所謂的「惠台」只是不斷證明中國的無能為力,中國實際上根本無法承受自由民主社會所帶來的衝擊,他們只能設下陷阱,放入餌食,希望有幾個愚笨的台灣人蠢蠢去吃。但如今看來,真正吃到餌的,只有那些被「惠台」內容氣到的小粉紅,以及可能知道是假的但仍虛情假意迎合的泛藍政治人物,大抵而言都以失敗告終。我就看過一些例子,有台灣土博士被福建地方職校延攬,說去當新設學院的院長,結果到了之後,發現什麼都沒有,連教室都是空殼,堂堂院長要處理建築標案、採買器具、設計課程,幾乎是手把手教他們怎麼從無到有。他也意識到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只是被中國學校利用,顯然利用完就要扔了,所以他急流勇退,時間未到就走,就算違約賠償也在所不惜。這便是「兩岸一家親」的最好注腳:吃乾抹淨、至死方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