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何時都是國仇家恨

海鯤遺音
Apr 16, 2024

--

雖然我很討厭恐怖片,但「破墓」用了韓國傳統巫覡的元素,似乎很值得一看。使用傳統民俗概念來當作恐怖片題材,在亞洲算是常態操作,台灣也有很多部恐怖片用傳統民俗詮釋,在亞洲大多都已經接受西方現代化洗禮的情況下,這種劇情選擇不僅可以讓外國觀眾感到新鮮,就算是本國觀眾也因為疏離而有更多詮釋空間。

「破墓」大概就是這種操作的典型例子。劇中出現的傳統巫覡、陰宅風水雖然是古來就有的韓國風俗,但現在大部分韓國人已然不會時時都會接觸這樣的內容。也因為如此,電影在劇情上就可以有「故事化」的手段。這本無可厚非,但此片有個韓國片慣常有的特殊操作,就是加入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節。在此片中,就是電影後半段韓國「龍脈」(在電影裡稱虎脊,因為朝鮮半島通常被形容成一隻虎)被日本法師(陰陽師)作法「斷脈」的劇情。這顯然是電影為了劇情走向的鋪排,但也可以看到韓國電影一貫的處理模式,只要牽涉到近代史,日本一向是非常負面的存在,在「破墓」裡很細緻的呈現出來。

韓國對日本的歷史夙怨,幾乎已經成為韓國意識形態的一部份。只要提到日本,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好話。但韓國的現代化過程,日本是難以繞過的關鍵因素。特別是日本直接併吞韓國之後,大概是急於展現日本的「文明」,對韓國的改造相當大手筆。相較於日本在台灣的現代化改造多半出於非常實際的理由,日本人顯然對朝鮮半島有更多的情懷,畢竟對日本人而言,朝鮮半島是日本文化溯源的重要一部份。

但無論是南韓或北韓,仇日都成為政治人物贏得支持與擁戴的關鍵因素,也內化為韓國集體意識的一部份。雖然說相較於中國「抗日神劇」那種明顯的醜化與腦洞劇情,現在的韓國戲劇在鋪排較為細緻,但絕對的負面不可免。在這種強烈的情緒介入下,韓國電影縱然在劇情和技術處理都有長足的進步,卻還是會有奇怪的違和感,這可能是韓國文化產業無法避免的罩門,特別是牽涉到歷史詮釋或傳統文化的部分。相較之下,即使是中國近年無腦反日的政策操作,早期還是偶爾會有像是「鬼子來了」的電影,對日本侵略有比較持平的看法。

當然,這麼說並非要替日本文過飾非,台灣幾乎與韓國完全相反的對日情懷也不見得更加公允。但韓國對日本的情緒,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刻意操作上。「破墓」就很細緻的表現這些內容,比如前段遷墳的墓主人身分高貴,卻是被日本政府獲封伯爵的親日派,而這樣的家族,到了戰後幾乎都搬離韓國,成為美國人。這種多重的操作,不啻加深了所謂「韓奸」的刻板印象。

後段的劇情雖然腦洞大開,但更直接的闡明日本意欲要斷韓國國運這樣的設定。說起來這種「斷國運」的概念,相較於日本,古代中國或許更有這樣的思維,顯然韓國深受古代中國朝代大運盛衰的影響,再套進日本的橋段。但說實在,日本可能根本沒有這種想法,遑論「斷虎脊」,日本也不太討論所謂「龍脈」的概念,這種風水論點完全是中國為主。也就是說。韓國電影中想像的惡意,很大的源頭其實是中國。

韓國在文化產業的內容中,往往把日本視為惡的象徵。但實際上真正對韓國造成嚴重傷害的,是中國。可惜韓國除非是高麗或更早以前的歷史劇外,很少把中國當成負面角色處理。這是慣性使然,還是刻意為之,很難釐清。但對傳統民俗有些許了解的人,大概都可以感受到韓國對日本加諸的負面概念,其實背後多半是中國的影子。在國際情勢開始大洗牌的同時,韓國娛樂圈或許也要好好思考,是不是需要調整這種特定的指涉與意識型態的塑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