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參觀安倍晉三的紀念攝影展時,看到八旗出的《矢板明夫的台日大比較:台灣加日本除以二說不定更好》新書。此書雖然以矢板明夫為號召,但著者的部分居然是「八旗文化編輯」,頗為奇妙。後來我才發現,這本書的內文應該都是矢板明夫的臉書貼文,再由八旗編輯部編輯而成。
我尚未看過此書,不過書名本身就頗為有趣,雖然大概是編輯部為了吸睛而定的名字,但這多少可能也有點個人的期盼存在。
但台灣社會,就已經是很多文化的混合體。簡單粗暴地說,台灣社會可以說是「日本+中國除以二」,日本指的是日本統治期間引入的制度與習慣,而中國,當然就是中國國民黨帶來的那一套。所以另一個簡單粗暴的說法,矢板明夫某種程度其實與台灣相當類似,他也是兼有日本與中國兩個文化背景的人。或許因為如此,他來到台灣後,才有這麼多的感觸,對台灣產生遠超出於身為記者本分的關心。
矢板明夫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映射,剛好顯露出中共建政以來,一直不想去強調的中國的「日本淵源」。除了一些政治上的淵源,比如孫文、同盟會與日本大亞洲主義者的關係之外,日本不僅殖民了台灣,也曾長期殖民關東州,並成立滿洲國。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雖然索討遼東被俄德法三國干涉,最後未能得到,但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就獲得了關東州的實際控制權,如果以名義上的殖民時間來看,甚至早於朝鮮半島。
關東州與後來的滿洲國,加上今日華北到內蒙一帶,在二次大戰期間基本上都由日本所控制。也因為如此,當時日本政府積極鼓吹日本人往中國東北一帶移民,華北也有相當數量的日本人,1937年所爆發的「通州事件」,即是當時中國保安隊襲擊殺害當地日本僑民的攻擊事件。
滿洲國則更是日本人移民的主要去處,當時控制滿洲國的關東軍,為了開發滿洲的農礦,需要大量民眾開墾或從事重工業生產,此時有許多朝鮮人跟日本人都移民至滿洲。日本戰敗後,滿洲國取消,滯留在當地的朝鮮人被中共劃為「朝鮮族」,成為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但日本人在一波殘酷的遣返之後,剩下來的日本籍民,如矢板明夫這樣,就以中國人的身分生活在中國。
嚴格而論,日本在中國留下來的遺產,成為中共建政後最重要的資產,不僅武器軍備被解放軍接收,日本在滿洲留下來的發電廠、重工業、鐵路網,乃至於滿洲國時期的都市建設與官廳,都成為中共建政前期最重要的資產,東北被稱為「共和國長子」,原因在此。無論是中國國民黨在台灣,或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日本所遺留下來的經濟建設,都成為戰後初期最倚重的資源,國民黨甚至為了維持台灣的電力、供水與鐵路,留用許多日籍工程師直到1950年代。但無論是國民黨或共產黨,也同樣用一套虛偽的話術來遮掩這些事情,試圖抹消日本對中國與台灣的重要性。
如果台灣是「日本加中國除以二」,那書名的「台灣加日本除以二」,某種程度上就是「日本味」更濃厚的意思。但,所謂「加起來除以二」,應該是希望留下好的部分、捨掉壞的部分吧,但未嘗不可能是留下壞的部分,捨去好的部分。而所謂好壞,其實也只是看待的角度問題,這毋寧也是一廂情願的想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