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開始排放核處理水沒多久看《奧本海默》(Oppenheimer),有種微妙的感覺。一來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的故事,當中當然包含了美國用兩顆原子彈轟炸日本的歷史,對日本人來說是深刻的歷史傷痕;但另一方面,身為世界上唯一遭受原爆的日本,卻在戰後擁抱核能,繼而在三一一大地震時出現嚴重的事故,影響直到今日,這實在也是我們從來無法預想到的。
歐本海默的事跡其實網路上都找得到,電影也是按傳記改編,基本上沒有什麼爆不爆雷的問題。但比起他主持曼哈頓計畫的核彈製造,以及對二戰產生的影響,核心的劇情毋寧比較是他與小羅勃道尼所飾演的路易斯史特勞斯(Lewis Strauss)之間的對峙。
我認為此片仍是某種陳套,講述一位富裕的猶太人聰明絕頂卻略顯荒誕的人生。雖然電影大都仍依據歷史,但強化猶太人某種刻板印象卻似乎無可避免。特別是它呈現出猶太人獨有的邊緣性質,雖然歐本海默出身富裕,其聰明才智也受到學界認可,但他親近共產主義、同情西班牙內戰中與佛朗哥對立的人,都隱約可以感覺到歐本海默遊士性格的特徵。不過,他最終在政府機構中任職,將他的能力發揮在開發武器上,某種程度也算是好事,也說明美國封建性格之強大,能夠吸納遊士為己用。我甚至覺得,電影中路易斯史特勞斯對歐本海默的攻訐,實際上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容忍與大度,類似的情況放在二戰後歐洲以外的國家,基本上最好的遭遇就是流放,糟一點的就是橫死,甚至會失蹤,但歐本海默不過是被剝奪了參與中央政府決策的權力,光是這樣,就可以看出美國社會的優越性。
此部電影另個爭議焦點,在於是否要在日本公映。電影裡非常迴避這塊,基本上都是用台詞處理掉。但在電影中演到「三位一體」試爆成功,大家歡欣鼓舞的時候,我忽然感到非常不舒服,我相信日本觀眾也會對此場景有很不安的反應。此外電影演到討論對日本用原子彈的會議中,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以一種貌似戲謔的方式談論美國預計投下原子彈的十二座城市,其中京都被刪掉,因為他認為京都是代表日本文化的重要都市,不可以摧毀,他還提到他蜜月旅行的地點就是這裡(這顯然是電影的渲染,有文章特別駁斥這個說法)。整體而言,導演似乎是在藉由這段開會的場景反映美國國防部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決定的輕浮,嘲諷意味濃厚。但我卻覺得,那怕只是這樣短短的一景,都會讓日本人坐立難安。更不要說電影完全迴避日本原爆後的悲慘樣貌,只用歐本海默參加研討會時看著幻燈片的鏡頭帶過,看在日本人眼中,必然覺得好萊塢避重就輕,漠視他們的苦難。
所以看完之後,我不認為這部片需要在日本播放。即使在電影中歐本海默是個充滿缺點、毀譽參半的角色,但重點其實不在主角身上,而是整部電影中對待日本的態度。導演可能覺得日本的部分不是他電影的重心,所以不去著墨,但對於直接遭受這麼嚴重傷害的日本而言,電影的刻意不談也是對日本人的凌遲。既然如此,我寧願日本人不要看,也許可以用串流的方式在日本上映,但不需要大張旗鼓的公映並宣傳。幸也不幸,美國現在正在鬧編劇罷工,連帶演員也停止工作,就算日本有公映,大概也不用導演跟演員到日本宣傳了。
就在我提筆的時候,網路上正在流傳中國內蒙等華北一帶嚴重的哮喘病狀。前幾天我就看到了,但消息非常不清楚,但這兩天陸續傳出華北的急性哮喘症狀,其實是鈾礦不當開採導致大量輻射塵蔓延,又因為大雨落到地面,導致許多地區爆發大量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有文章已經直接寫「內蒙核洩漏」。這種事情,當然無法證實,中共更不可能對此有任何評論,那怕是闢謠(一旦闢了就代表真有此事)。除了內蒙古以外,鄰接幾省可能也會有嚴重的災情。前不久中國還高調批評日本排放核處理水,一大堆中國粉紅還打電話騷擾日本商家,日本不堪其擾,就連電信公司都要有因應對策。若是內蒙核洩漏屬實,這可是比日本還要嚴重直接的傷害,還沒等到日本來「汙染」中國,中國人就要先死在自家人手中了。從歐本海默的原子彈,到中國今日的輻射汙染致病,人類的自尋滅亡之路,一直不斷努力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