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拿下奧斯卡七項大獎,可謂榮寵滿被,但從金球獎開始的許多指標獎項,「媽」片已經斬獲不少,顯然已經有所鋪墊,喜悅固然,但不意外。
我對此片相當喜愛,不僅在於「媽」片的內容,更是基於此片有種古典的電影風情。此片在好萊塢預算可謂相當低廉,所以技術團隊在處理許多特殊畫面時,往往採用最簡單便宜的方式,比如片中楊紫瓊被快速拉到另一個時空的特效畫面,並不是用綠幕後製,而是在他後面放了巨大的螢幕,播放導演平日在街上拍攝的影像。又比如片中某個「香腸手」世界,他們不是用昂貴的動態捕捉技術,而是實際上做了兩隻假手給演員戴,雖然看起來真的很假,但腦洞開成這樣,到底是真是假,似乎也不用如此在乎。
簡而言之,當許多娛樂導向的好萊塢電影走向經費爆表的精細電腦後製時,「媽」片卻回到某種過去手工勞動的電影工業時代,很像是某種「初心」─所謂的創意不需要依賴昂貴華麗的特效,即使看起來簡單,甚至略顯粗糙的效果,只要放膽落實心中恣意的想像,一樣可以贏得好評。
當然,採用華裔為背景的政治正確也是加分的一點,尤其重要的是,「媽」片的華裔形象完全是美國式的華裔形象。他不是「瘋狂亞洲富豪」那種半想像性的豪門樣貌,也不是「喜福會」那種帶有大量懷舊情緒的內容。「媽」片演的就是當下的美國華人社會,為了生活打拼,掙扎於融入美國社會(交稅),以及在美國成長的下一代之間面臨的價值觀落差。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設定太陳舊老套,但即使這麼陳舊老套,也從來不曾登上好萊塢的大雅之堂。「媽」片對今日的好萊塢而言恰如其分,既彰顯了電影作夢的本質,又有足夠的政治正確,而且內容非常安全。太超前於時代的電影,對好萊塢而言並不是最佳的選項,而且即便放眼亞洲,也不可能用這樣的故事架構去談論親子代溝跟族群認同。
我覺得在政治正確了這麼多年後,亞裔族群才在「媽」片得到這麼大的聲量,委實太晚。「瘋狂亞洲富豪」也許已經是相當主流,但我覺得仍帶有西方「異國情調」凝視的情況。「媽」片可謂是幾乎回到美國自身─當然某些片段還是有異國情調的情緒在其中,但已然是純粹亞裔美國文化的產物。但與此同時,我也感覺到亞裔題材的薄弱,相較於美國黑人歷史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敘說,亞裔有些東西仍舊很難包裝成更「美國邏輯」的方式展示出來。「媽」片取巧的地方,在於他以奇幻內容為經,挪用很多非好萊塢的電影文化及傳統,使美國人便於消化理解。但若回到古典的敘述方式,美國人可以承受嗎?這點我抱持疑問。
「媽」片的成功,多少讓我覺得,亞裔再怎麼努力,都不免站在一個「插科打諢」的狀態。所以當中親子關係再怎麼克里削(cliche),於我而言都一定要存在,亞裔社群裡最深刻、最持久、最百演不爛的就是親子爭執,這才是深度的所在。拿掉這個,剩下Chinese Kungfu,對亞裔的形象而言,我認為不是更好的方向。雖然一直以來,好萊塢並不吝於給亞裔好的形象,從戰前的電影「大地」開始,「龍種」、「喜福會」、「臥虎藏龍」、「藝妓回憶錄」等片其實都是古典形式的劇情片,只是亞裔一直在西方白人世界中太過邊緣,甚至比黑人還要邊緣。唯一比黑人好的,是亞裔背靠量體龐大且文化駁雜的亞洲國家,但亞裔也因此一直擺脫不了神祕、陳腐、過於古老且扭曲歷史的刻板印象。也不是只有中國有這樣的形象,日本、泰國、印度等地的形象基本上都大同小異。
拜長年的政治正確所賜,如今黑人終於可以真正在主流娛樂形象中適時的取代白人的角色,比如近日要上映的「小美人魚」真人版,女主角是個膚色黝黑的美人魚,但即便如此都遭遇到大量輿論的阻力(而說來好笑的是,這樣的阻力竟也有相當程度來自於亞洲人)。亞裔即使也受惠於近幾年的政治正確可以擔任主要的角色,但回歸到純粹亞裔演員的環境,比如同樣「媽」片人馬演出的「西遊ABC」,那怕是短短的預告片,也有著撲面而來的異國情調凝視。要擺脫這種情況,可能還要好一陣子。